“缪可馨之死”再一次将教育和老师推到了风口浪尖上,让全社会的焦点再次集聚到教育的这个话题上来。对于缪可馨的死,作为从事一线教育工作的我倍感痛心,一个含苞待放的小生命在最美好的时刻凋谢了。
抛开悲痛,冷静下来,回顾这个事件本身,我想“杀死”缪可馨的凶手有很多。
凶手一:恶化的教育生态环境
一、在教育减负方面我们作出的努力不够:教育减负已经谈了很多年了,但随着部编教材的使用,我发现现在的教材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高,最起码语文教材是这样的。语文部编教材的使用,其难度远远大于之前的人教版教材,他对孩子的阅读量提出了要求,这种改变不但没有减少语文学习的压力,相反压力越来越大。
二、教育政策贯彻不到位:教育部再三强调要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但实际的政策贯彻上面做的是非常不足的。为了贯彻学生的全面发展政策,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如果说在学有余力地情况下开展也未尝不可,可是这是这样的活动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正常学习的开展,体育节、文化节等等形式各样的活动一个接着一个,孩子的心永远处于浮躁之中。
凶手二:急功求利的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落后的我们希望加速感受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整个社会处于一种加速运转的时代。这种加速导致了我们的社会处于极其浮躁的一个阶段,什么都求快。这种负面的影响也体现到了教育行业。
一、教育部门短期内需要建设名校:我们知道,一个名校的成立每天个几十年上百年的文化积淀是成就不了的,但是在现在的中国,名校的成立只要三年。正是这种全社会对名校追求的畸形心态导致了很多学校在办学之初就去掐尖优秀的生源,然后进行疯狂的大脑掠夺,很多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就被磨灭了学习的兴趣。
二、校长的政绩观:我经常和很多朋友说到的一句话——“做得好不如说得好,说得好不如写的好”,的确,我们目前正处于这样的环境,不管你做没有做,一定要说的好听,写的好看,在这种思维的灌输下,很多校长为了政绩,开展各种活动,压缩孩子的学习时间,就是为了微信公众号上能更新好看的学校动态。
三、老师们个人的利益追求:现在职称的评聘是压在老师头上的一座大山,能不能评聘到高一级职称,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课题和论文,而教学成果在职称评聘过程中没有一点分量。正是基于这种原因,现在的中小学,尤其是小学老师们,主业是课题的研究,教书成了副业,育人更是可有可无。正是这种怪异的价值取向,导致了大量的老师疏于对教学的研究,对于成绩的提高依旧采取传统的方式,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学习压力,同时浮躁的心态也给孩子心理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
凶手三:缪可馨所在的学校和老师
缪可馨的悲剧的直接造成者是他所在的学校和老师,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学校和老师是恶化的教育生态环境、急功求利的社会这两大社会背景下的具体体现,他们都是这种不正常社会背景下造成的悲剧。如果大的环境不改变,依靠一个学校、个别老师,是永远无法改变的,悲剧也会无法停止的。
凶手四:缪可馨的家庭
缪可馨选择了这条路和其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如果平常家长注意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我想孩子也不会选择这种极端的方式。
救救我们的孩子,一百多年前,鲁迅先生发出了惊天一呼,今天作为一名普通的老师,我再次重呼——“救救我们的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