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报国是男儿
——李三处老师诗《沉重的瞭望》赏读
文/冬天里的火
在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艰难时刻,在千家万户阖家团圆辞旧迎新之际。诗人李三处老师以自己的睿智和敏感,目睹突如其来的灾难及国人的顽强的抗争,应时即景,以深沉忧伤的情感笔调,对奋不顾身的一线战士,对义冲锋陷阵的大美逆行者,送去了一曲深情的赞美之歌,表达了对英雄的景仰信赖和感激之情。
李老师的原诗如下:
沉重的瞭望
——向春天的英雄们致敬
作者/李三处
举起手来敬礼
一道流泪的长堤
五指低吟着
寂寞的歌
地平线撕咬着
夕阳流血的身躯
渐渐地走向
橄榄绿的图形
风景线早已在
恪守的信义中消失
抛起脚下火热的迷惘
吞噬眼际遥远的灯
此后 叶子还会发光
大山依旧矜持
但路 淹在嶙峋之中
含蓄的不可理解
真想抓起一片黄土
扬一个朦胧的世界
让所有的风霜雨雪
在北斗星升起时定格
那胸中敞露的烘烤
和悠悠颤抖的脉管
在春天的黎明前
盛开一片美艳的花朵
赏读全诗,我们感受到诗的情感的悲伤,境象的凄楚,思绪的错综。是悲哀与壮景的色彩对比,迷惘与希望的矛盾交织,焦虑与期盼的情感碰撞。诗人“望断天涯路”,给我们展现了傍晚到午夜的景象与物象,烘托出一种深邃凄美壮丽的诗境。
景语即情语,情语即心语。读诗人的诗,感觉景象悲壮,意象妙合,情感真挚,融情于景。诗人用典型的悲景与壮景,艺术表现了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用凝炼的笔墨,钩略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境与情景的呈现。
诗人伫立楼台瞭望,看到了“流血夕阳”中的“橄榄绿”,万家“灯火”中的“迷惘”,风霜雨雪“定格”后,春晓绽放的“艳美的花朵”。
岁月不居,天道无情。日落西山,愁云惨淡,“黄昏独自愁”,对于突如其来的灾难,诗人自然有莫名其妙惶恐,有不可言喻的焦虑,有物伤其类的悲哀,一句“路,淹在嶙峋之中,含蓄的不可理解”,集希望,失望,迷惘忧愁于一体……诗人百感交集,满目凄凉,心绪难平,悲景烘托悲情。
“士有非常勇,堂堂赴敌场”,诗人给我们展现着另一面的壮美情景:有残阳中的橄榄绿,有酷寒中的汹汹火焰,有黑夜里的北斗,有黎明前的春讯……这里 我们不禁联想到:以橄榄绿为代表色的解放军医卫将士的挺身而出,有全国白衣战士的千里奔驰,有钟南山等科学家的精准判断,指点迷津,有全国人民的强力支援,与魔鬼搏斗,与时间赛跑,国人汇聚的力量如奔腾的激流,形成了排山倒海波澜壮阔的气势与力量。此情此景,诗人信心与感动油然而生,激情与自信无处不在,笔下的情景自然是雄伟壮观,气象万千。
特别要说明的是“橄榄绿”和“北斗星”两个意象的引入,更突出了典型的象征意义:以橄榄绿为特色的解放军的出现,给人以和平安宁的宽慰,以“北斗星”喻钟南山一群勇士,真的是黑暗中见光明,失望中有希望。在表现手法上,我们惊叹于诗人意与象的妙合。借助星夜的天象、物象特征,映射出正在发生的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寄予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正是由于诗人对抗击疫情的关切,才引发了他思绪的起伏,情绪的波动,坦露着胸襟:对大美逆行者的讴歌,正是他们的英勇无畏冲锋陷阵,才使“风霜雨雪”才能“定格”,他们不辱使命,为国尽忠,为民解难,是时代最可爱的人;人间真情的礼赞与呼唤,“人间自有真情在”,我们是血脉相连的兄弟姐妹,在灾难面前,肯定是戮力同心,有难同当;家国情怀的再现,诗人夙夜忧叹,身居斗室,心向远方,对前方将士的钦佩、同情、担忧,希望的情感交织,是情动于中而行与言。
“不信春风唤不回”,事实上,因为全国人民的英勇抗击,疫情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已经胜利在望。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的英雄,他们正是报春的使者,是春天的耕耘者,万紫千红的春天一定会如约而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