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了憋屈的2022年。大多数人也已经阳康,准备展望新的一年了。
新的一年我们照例都会给自己立一些flag,比如健身、减肥、考研、做副业等等。
但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些flag,往往到了年底都化为一声叹息。
明明早就决定了要做一件事,比如要开始培养自己的副业技能,或者是开始好好地复习备考,结果行动力永远不足,永远开始不了。
也有人会觉得自己一直在自控和放纵之间反复拉扯,比方说减肥、锻炼,刚开始几天信心满满,行动力也很强,结果没过几天又恢复原样,继续吃垃圾食品,继续“葛优躺”。
这些行为都是一个人自控力不足的表现。
那到底什么才是自控力呢?顾名思义它就是“控制自己的能力”。
在心理学的层面上,对自控力更学术的说法是“意志力”,它是一种克服各种困难,当然也包括管理自己的欲望、冲动、本能,来实现某种目的的能力。
在生理机制上,负责自控力调控的是我们大脑的前额叶皮层。
30岁之前,我们的这一部分的大脑都还没有完全停止生长,所以小孩子、青少年的自控力会很弱。
除了会随着大脑一起发育之外,我们的前额叶皮层也是会越锻炼越强的。也就是说,你反复去做自控的、也就是更难的事情,反复去训练你的自控力,随着我们的冲动和欲望不断地被控制住,它会在你大脑前额叶皮层的神经结构上面留下一些痕迹,慢慢就形成了一种“高速通道”的效应——也就是说你反复不断地去做一件需要自控力的事情,大脑就会把你的这一个行为反应模式与这个情境绑定在一起,就能形成一个套路,类似条件反射这样的一个快速反应,以至于你后来做这件自控的事情就会越来越容易。
![](https://img.haomeiwen.com/i14233734/bd0f75892d678a50.png)
这种通道的建立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们之所以常常自控失败,首要的原因是在于我们的大脑当中存在着不同的动机。对自控力影响最大的动机分为3种:
1.“我要做”的动机,
2.“我不要”的动机,
3.“我想要”的动机。
当这3种不同的动机之间存在冲突时,就会造成大脑没有办法做出明确的决策,指挥我们去做那些自控的行为。
比方说当你熬夜玩游戏玩得特别入迷的时候,心里可能出现三个声音。“我要做”对你说:“再赢一局就睡觉,必须再赢一局。”“我不要”对你说:“别玩了,别熬夜,熬夜会伤身体,会影响容颜。”“我想要”对你说:“你不是要学做自媒体吗吗?天天打游戏什么时候才能学?”
结果,你的自控力就在这三种力量当中来回摇摆,既想要再打一局,又想立刻睡觉,同时还要惦记着要找时间学习自媒体。
最后的结果就是,一边硬撑着打游戏,一边心里谴责自己不自律,然后游戏也打了,夜也熬了,但是心里还不痛快,还有内疚感,觉得自己没有自控力。
这里我们提供一种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给出的非常好用的方案: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想要达到的那一个自控目标,为这三股动机分别匹配相应的行为。
比方说,你的目标是每天晚上要早点上床睡觉。但事实上,你一到晚上就有做不完的事,一会儿想买东西,一会儿打游戏,一会儿又想刷剧,最后你永远都没有办法实现早早睡觉,因为你总是有此起彼伏的这样那样的动机冲突。
方法是:你要为自己“要早睡觉”这个目标匹配三种行为。
1.明确“我要做”的事情。告诉自己要在晚上10:00的时候去刷牙、洗澡,做好所有睡前准备。
2.明确“我不要”的事情。晚上10点之后绝对不再使用手机和电脑,把电子产品全都放得远远的,避免思考复杂的问题,也避免被很临近的电子产品诱惑。
3.自己设定一个长远的“我想要”的目标。比如确定自己的目标就是“要成为一个每天都活力满满、从早晨起来就非常有精神头的人”。当这三种动机的力量被统一了之后,你就就比过去更容易做到她早睡的目标控制了。
你可能会说,这跟我平时想早睡、减少熬夜所做的事情差不多,为什么我这么做就没有用呢?
这个方法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之前,三种动机在你的脑子里可能是混沌地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它们可能是下意识地发生一些作用,并且彼此之间可能还有一些冲突和矛盾。但如果你能有意识地给每一部分来分配一个更具体的、指令化的行为,就是到那个点就下一个简单的指令,用这种方法,你就能更清晰地去执行每部分的行为了。
如果你也经常晚睡,可以先从这一点开始。建造一个早睡的高速通道。
当你这个快速通道搭建完成后,相信你对其它的高速通道的建成就有了足够的信心和已经被验证的方法。
当然,不要着急想把所有问题一股脑解决,这样绝对是欲速而不达的。你可以一个一个高速通道去建立,比如,先早睡,再早起读书、再每天健身,再每天学习一门技术。
这样到了年底,你就会惊喜地发现:你年初定下的一个个flag立住了。恭喜你,你终于找到了自身成长的快速通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