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草原上的小木屋》有感
一辆马车,一家五口,带着梦和希望,历经艰险,从美国威斯康星州来到了遥远的堪萨斯州的大草原,盖起了小木屋。
他们挖井打猎,开垦荒地,梦想着一天能在草原上过上国王一般的生活。草原上的生活自由而美好,但也充满了危险:夜晚的狼群,不期然闯进来的印第安人,还有热病的侵袭和草原大火的劫难,无一不是艰难的考验。但即使生活再困难,小木屋里也充满了优雅的琴声和温暖的笑容。
在作者的笔下,这是一段美好而甜蜜的童年记忆,美丽的大草原,未知的未来,当他们坐在被帆布遮得严严实实的马车中前行的时候,感受到的不是害怕和疲惫,而是激动和欣喜:你永远都猜不到将来会发生什么事情,或者当你明天醒来时,你甚至不知道身处哪里,难道你会不激动吗?
这是一个美国小女孩的真实童年经历,也是19世纪后半期美国西部的拓荒生活再现,女孩长大了,把她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他们的勇敢和智慧,还有拓荒者的积极向上和坚韧不屈的精神,鼓舞和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可是在书中的某些片段和对话中,除了温情和美好,我们还是能感受到另一种不一样的情愫。比如:小木屋第一次有印第安人出现时,家人的恐慌和不安,罗兰询问爸爸:“所有的印第安人都会被政府赶到西边去吗?”爸爸的回答是肯定的,越来越多的白人在这儿住下,那印第安人就要搬走,因为最后,这个国家到处都是白人,而他们一开始响应政府的号召,先搬到了草原,得到了一块好地方,所以这里就是他们的家了。还有最后,当印第安人不得不全部撤离,成群结队的前往西部更荒凉的地方时,他们的脸上是那么的骄傲而平静,他们的背影又是那么的高傲和不屈,随着印第安人的离开,大草原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草也重新变绿了。好像他们才是入侵者,终于被毫不留情的驱逐出了这片土地,而驱逐他们的白人才是草原真正的主人一样。
我们都知道,在哥伦布未发现新大陆以前,美洲大陆的原住居民一直都是印第安人,他们世代居住于此,过着原始而又与世隔绝的生活。后来,哥伦布发现了这里,欧洲的各个国家也发现了这里,1620年,为了逃脱英国的宗教迫害,102名朝圣者乘坐五月花号船航行到美洲大陆,到达新大陆后,热情好客的印第安人教他们种植农作物,适应当地的环境,让他们最终得以在美洲生存。然而,讽刺的是,当越来越多的移民成功在美洲扎稳脚跟之后,却反手掠夺这片土地,大肆屠杀当地的印第安人。北美尤甚,为了给子孙后代获得合法的身份和居住权,那里的土著居民几乎被屠杀殆尽了。
文中白人的拓荒,就是印第安人的削弱和灭亡,而他们幸福的感恩节,原本是欧洲移民刚到美洲时,人生地不熟,得到了印第安人的热情接待和帮助,后来在丰收的时候,作为回报宴请印第安人以示感激的日子,最后却变成了印第安人的“哀悼日”。不得不说,真的很讽刺。
资本主义的入侵,毁掉了印第安人的生活和家园,文明和利益的冲突,让印第安人最终无处可去,如果想要活着,就必须完全放弃原本的生活方式,融入到白人的社会里去,如果固执的反抗,便只能在反抗的过程中被不断的杀戮。
温情的小木屋,残忍的掠夺。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2023.1.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