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宜硬性禁止,而应该注重引导。家长的作用按我学习《道德经》是“为无为”,更多的要做辅助性陪伴,做好教练式服务。千万不可自以为聪明,自以为是。要把孩子不喜欢而有价值的事情人为地变成“禁果”以提高其吸引力。这也是吸引力法则在家庭教育中的真实应用。
教育家陈鹤琴说:“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却不大容易,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恶言。”
用一种“花苞心态”去教育孩子,学会赏识孩子,善待他的缺点,这样孩子一定会像花苞一样开花结果。
善于发现孩子哪怕是微小的优点,及时给予认可、肯定,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我们不妨把这种效应称为教育上的丁达尔效应。
比如一个女孩子看到妈妈在厨房里忙碌很辛苦,便过去帮妈妈择菜。结果,她把菜叶弄得满地都是。妈妈见孩子这样帮“倒忙”,气不打一处来,便明褒暗贬地对孩子说:“你可真能干,我们家都快成菜市场了。”可因为妈妈这句冷嘲热讽的话,却打击了孩子“尝试”的积极性。这个女孩从此不再帮妈妈择菜。
而另一位聪明的母亲,在发现女儿淘气地将自己刚洗完的衣服放进水池里以后,只是惊喜地对女儿说:“宝贝,你真得长大了,能帮妈妈干活了。让妈妈教你洗衣服好吗?”女儿兴致勃勃地学会了洗手帕,慢慢洗衣服也会了
多给孩子一点欣赏,多给孩子春风、雨露般的细心呵护,充分保护孩子脆弱的自尊心,让其内驱力驱动、小宇宙爆发,从而健康茁壮地成长。
假如孩子学习不够认真,不妨在孩子认真学习时,用表扬去巩固孩子的认真。只要我们擦亮善于发现优点的眼睛,孩子就会因为我们的发现而很快进入健康成长的轨道。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幼苗,他本该长成其本该属于自己的模样。关键在于父母的选择与态度。我们不妨试试积极正向的激励,不断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去引导孩子。相信自己,更多的是相信自己的孩子,人间一趟,一切向阳。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陪伴中与孩子共同成长,实现家庭脱胎换骨的变化。《道德经》不仅是领导之书、为人处事之道,更是家庭教育之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