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我们渐渐与人工智能水乳交融
“人工智能” 的英文缩写是AI,在1956年美国达特茅斯学院举行的一次重要会议上被首次提出。大多数人在谈到人工智能时,首先想到的是,它究竟能做什么,它到底能够用在什么地方,它能够给人类解决哪些问题。通俗地来理解,人工智能就是要用机器来模仿和执行人脑的某些智力功能。人工智能的产业链由应用层、技术层和基础层组成。基础层是人工智能的核心,主要是智能芯片。中美贸易战极大地加快了我国智能芯片的自主创新和研发。在技术层主要是语音识别、图片识别等。中国的科大讯飞拥有世界领先的中文语音识别技术,未来文化层次比较低的人员对语音识别的使用将大大提升。我们比较熟悉的刷指纹、刷脸、无人机、智慧机器人是典型的应用层面。阿尔法狗大败围棋九段的柯洁是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判断、推理等能力的体现,也是人工智能的一种应用。
的确人工智能再不是新鲜词,我们每个人日常的吃、住、用、行都离不开人工智能:各类app(耳熟能详的高德地图、大众点评、各类打车软件、出行app等)的功能让生活更优化。很多线上学习平台的构建兼具高效便捷、价格实惠、不受空间、时间等限制的诸多优点,为学习者提供海量的资源(互动吧、喜马拉雅、豆瓣等)。因为工作的需要,每次备课都要查找资料,搜索引擎帮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寻到最需要的答案和结论,提升了效率。
00后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在生活和学习中几乎天天都会接触人工智能。电话手表是孩子们的虚拟个人助理,只要发出语音指令,就可以轻松实现通话。实时的定位功能也让父母能同步掌握孩子的动向。现在孩子们的学习很多都依托网络平台,比如数学的作业盒子,因为有了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增强了线上教育的趣味性,更倾向于个性化教育的专属性,人机结合打造出了更加丰富的教育场景。
人工智能不仅为个人的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服务,对于企业而言,大数据和云计算的价值无法估量。罗辑思维的罗振宇的演讲中提到阿里巴巴作为一家数据公司,通过收集和分析淘宝用户的购买信息,更准确地了解用户对商品的购买偏好和购买能力,从而锁定用户群体,为客户提供个性化销售计划,跟踪库存,及时调整商品的营销策略。所以人工智能时代是一个大数据的时代,一系列数字背后形成的是各种经济价值和盈利模式。
现在政府办公体系也引入互联网+政务的模式。国务院也首次将人工智能战略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列为互联网+十一项重点推荐之一。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记者会提出六个“一”也是聚力实现让群众的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杨浦新江湾城街道“家门口的政务服务”系统和终端设备实现了企业、个人不进办事大厅,通过终端设备,就近查询、办理政务的服务新模式。杨浦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开展地区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排摸的时候也采用了二维码扫描,便捷化网上问卷的方式,积累大数据,为后期就业政策和就业举措的出台提供了依据和基础。现在的就业服务也充分利用线上平台宣传、开展,比如乐业上海公众号、杨浦扬帆就业湾公众号等等。所以人工智能的确在改变着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模式。
第二部分:就业视角中的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的发展态势可谓“势不可挡”,而我们也渐渐习惯了默默、甚至无意识地享受着人工智能的“高智商”所带来的便利和服务。未曾想,人工智能科学家、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对未来10-15年内,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将具备取代40-50%岗位的技术能力这一毫无准备的预测,稀释大众对人工智能服务性的关注,转而将关注的热点投向了人工智能正在渗透和影响的一些领域。网络上关于人工智能已经取代的工作和即将取代的工作的相关内容非常多,每次关于人工智能突破性发展的新报道,各大媒体和朋友圈的报道与转发频率都非常高,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工智能在当下的火热程度。
我因为从事就业工作,所以每次看到关于人工智能深度发展的新闻,尤其是和就业有关的信息,是会有一些恐慌,因此每看到和人工智能有关的新闻,我应该和大家关注的方面是类似的:未来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岗位会有哪些、我的岗位会不会在有生之年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其次就是在人工智能时代,我如何提升我的职场竞争力,更有效地避免被替代。基于这些方面的考虑,我也希望通过今天的直播平台,能够把我作为一名就业工作者对人工智能的一些浅显思考及建议与听众朋友们分享,一起共力共勉,携手构建未来更和谐的人际环境。
我们一起先来了解目前人工智能对就业究竟有哪些影响?是否像媒体报道的那样,越来越多的岗位会被取代?
首先:人工智能对现今职业有挑战
按照李开复的研究结论,最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工作具备一些共性的特征,比如简单重复性劳动,像清洁、保安等。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报告中提到杭州的娃哈哈,作为中国最知名的饮料品牌之一,在过去十年中将流水线工人人数从200——300人,减少到最少只有几个人。低技术老年工人和受教育不足的年轻工人被大量解雇。我们可以说这是结构性失业的结果,但更深层次是高智能化对低端劳动力的一次无情拒绝。现在大多数餐厅,顾客都自行二维码点单了,大大减少了服务员的数量。
还有一些客户服务的岗位,虽然双方的交流也有互动,但都属于有固定话术和规范内容的,个人可发挥的空间几乎为零,那么这类岗位会渐渐被取代。当我们在一些大型的购物平台购物的时候,很多答疑都是人工智能在完成。通过大量后台对数据的计算,集中客户咨询频率最高的问题进行编号,方便客户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自主自助得到购买服务。线下也出现了无人超市、无人书店这些全智能化的平台。虽然现在没有全面铺开,但趋势已经很明显。大型的一些物流仓库,很多已经实现了人工智能深度化作业。大家最熟悉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四期被称为“魔鬼码头”,年吞吐量突破4000万标准箱,占全球港口年吞吐量的十分之一,是目前全球最大规模、自动化程度最高的集装箱码头。在《厉害了,我的国》这部影片中,有非常详细的介绍。无人码头不是没有工作人员,而是诸如桥吊操控和堆场作业、水平运输等操作不需要人去码头,装卸运输设备全部采用电力驱动。大大节省了人力,而节省的人力就是被取代和削减的人力岗位。
新闻主播曾是少男少女们羡慕和向往的职业,但这个岗位也渐渐出现了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倾向。日本被誉为“最逼真”的日本机器人“埃丽卡”从今年4月开始为观众播报新闻,艾丽卡不但能做出生动的表情,也能识别房间内每个人的位置,以及人脸识别,还能进行流畅自主的对话,网上还有埃丽卡和人类开玩笑的视频。
所以,人工智能在未来对岗位的替代性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点对点替换,原本由人类来完成的职业岗位和工作内容通过改进现有技术实现智能化,由人工智能来完成。因此,可以高度流程化和数据化的工作会最先被人工智能承担。第二是总工作量减少导致工作岗位减少(物流仓库)。第三是完全打破既定运作模式,类似于呼叫台被手机取代一样,衍生出全新产业和全新模式。
其次,人工智能的替代效应受牵制
人工智能意味着原先必须由人来做的工作可以由智能化机器来完成,从目前人工智能专家的研究结论来看,人工智能技术还主要应用于比较简单、重复性强的工作。现在人工智能的技术还不够成熟,而且成本和价格也很昂贵。比如说,目前已经建成的自动化码头中,自动引导运输车AGV的数量没有超过50辆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四期工程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张斌说,如果成倍地开发和正式投入运维,AGV的系统复杂程度和对算法的要求将成倍地增加,也就意味着这不是一件短时间容易解决和能够解决的事情。这样的点滴信息也让我们明白,人工智能的替代性受很多因素的牵制,并不随意。
第一是人工智能的价格。人工智能的价格越高, 越不容易用人工智能来替代劳动力。
第二是劳动力的价格。劳动力的价格越低, 越不容易用人工智能来代替劳动力。比如卖早点的一些小摊,没人会研究人工智能来取代他们的岗位。
第三是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度。人工智能越成熟,智能化水平越高, 对劳动力的消极影响就越大。
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在替代一些岗位,给既有岗位继续运作的空间,同时它也在不断推动新时代的就业,创造着新的就业面貌。当初汽车被发明出来的时候,那些给马匹清洗,喂养马匹的人全都失业了,但是那时又出现了新的职业,给马匹清洗换成了给车辆清洁,于是有了洗车房,喂养马匹改成了给车辆加油,于是有了加油站。如今,人工智能作为新兴领域,对当下社会发展的价值首先就体现在创造岗位上。
德勤在英国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人工智能在取代80万个低技能工作岗位的同时创造了350万个新就业机会。媒体曾报道过几组数据:在过去一年里, 人工智能人才需求量增长近2倍。2017年中国AI技术类工程师的招聘量是2014年的8.8倍,中国对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需求在未来几年可能猛增至500万人。
人工智能的确替代和摧毁着诸如流水线工人等一些职业和工作,以优化产出效率和效益,但同时也在创造着一些新的岗位和就业,技术类别有开发工程师,数据科学、系统架构等,运营类别有人工智能产品运行与维护等,业务类别有负责分析和解读需求与技术算法之间的逻辑,拓展前沿技术在现有业务中的应用等。所以人工智能并非是我们认为的洪水猛兽,人工智能对现有工作的支持性远超过了替代性,现在更多的是人类运用人工智能的手段服务于各行各业。比如人工智能收集的大量数据能够帮助医生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减轻教师的工作量, 帮助老师完成对学生行为表现的分析、优化课程、修改作业、回答问题等等, 但却不可能取代某些科目的教师。
第二个方面体现在创造规模效应上。《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中也对人工智能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中的重要作用作了明确,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人工智能将带动企业的生产规模,从而增加人工智能和劳动力的使用,形成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尤其是高端劳动力就业的规模效应。
第三个方面体现在提升就业质量上。枯燥的重复性劳动渐渐都会由机器人来从事, 劳动者有更大的自由度可以选择自己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内容,做一些相对更适合人类身心特点的工作,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工作满意度也将大幅提高。在收入方面,从事人工智能相关职业的工作人员的收入将显著提高。2017年,美国国际数据集团曾做过相关的调研,人工智能相关岗位开出的薪资比整体薪酬水平都高。2017年互联网招聘平台拉勾网做过调研,人工智能在互联网岗位薪酬排名中位列第三,平均月薪2万左右。排名第一的是管理岗、第二是数据开发。我们国内2017年37个主要城市的平均薪酬为7599元/月, 而40%拥有AI技能的人才起薪在10001-15000元/月之间。和传统技术岗位相比,一个应届毕业生进入人工智能行业,平均可拿9k。
第三部分:在人工智能的潮汐中精进
每个时代的变革都会带来机遇与挑战,无法跟上时代的人注定要被时代所淘汰。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工智能会重塑就业结构,"人机协同”将成为主流工作模式,职场会面临想不到一些改变,对人员在竞争力方面的要求也会截然不同。所以,当人工智能真的到来之时,真正的“威胁”不是被替代,而是不去了解与不及早规划、不付诸行动。既然未来必来,那么我们能够做哪些事情,增强未来竞争力、促进我们的职业发展、体现自己的独特和不可替代性?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一起探讨。
首先,提升信息处理能力,优先选择就业方向。
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精细,未来的职业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人和人工智能的结合来共同创造,因此,我们在选择职业方向、培育和提升自我竞争力的时候,需要尽可能地了解和掌握职场岗位的发展趋势和发展特质,尤其是青年人员,在进入职场前要利用信息化的平台和手段,提前完善岗位信息的对称度,积极思考,我今天做的事,机器能做吗?和人工智能相比,人类最重要的器官不是大脑,而是内心。《全新思维》的作者,美国未来学家丹尼尔平克提到,AI能处理大部分左脑工作,唯有感性和创新能让你获得人的优势,主要包括设计感、故事感、交响能力、共情能力、娱乐感等重要能力。
今年9月,李开复全球同步发售的新书《AI·未来》中也列举了一些人工智能难以取代(至少在当前阶段)的工作类型,主要聚焦在创意性强、复杂性、灵敏度比较高、需要适应全新、未知的各类环境的工作。这些也是基于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水平,相对而言。之前提到的日本智能主播埃丽卡,虽然有很强的感知能力,但双臂双腿皆无法移动,全身上下只有约20%可自由活动,灵活性较差。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没有人类的情商,人们也不愿意让机器来处理人性化任务。比如警察和医生这两类职业,人工智能可以排除人类的情感因素和主观倾向,让判断和结论更准确、公正; 但是要让刑释人员建立正常的人格,快速融入社会,以病人可以接受的方式面对疾病的却只有工作人员,所以,我们的“心”在很多领域比“芯更宝贵。
其次,迭代传统的学习认知,建立人机合一的学习力。
之前朋友圈里曾经疯狂转发过一篇贴子,是关于一位失业的高速公路收费站大姐的故事,那一句“我36岁了,除了收费我什么都不会“的话语的确让很多职场人焦虑,也引发了大家对中年危机的思考。收费站的工作也是逐渐被人工智能取代的,不可能一夜之间就换了天地,但还没有失业前的这位大姐明显没有为保住饭碗而有所作为。人工智能是无情的,但如果这位大姐能够在职业危机到来之前,根据自己的学历和知识结构,学习和培训一门技术和手艺,应该不至于在失业来临之时措手不及。当下流行的斜杠青年,除了在丰富自身的职业层面、享受更高的精神追求之外,也是获取职场安全感的方式之一,而这一切都源于学习力。
过去,我们用学历来不断证明着自己知识的完备性,似乎读的书越多,知识就越丰富,就越有可能成就为一位“智者”。今天,这种认识正在被重新审视。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是有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更不是全部。职业规划师古典在《跃进》这本书中提到,在一个人工智能盛行、行业无边界的时代,未来的职业通用竞争力就是一个人能够用机器学习和处理信息,用大脑整合和创新思维,用系统思维思考问题的能力。
深度学习是人工智能的典型性能力,我们人类无法在学习量上与人工智能抗衡,因此,人工智能时代的学习力不再仅限于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能力,更多的是建立新的学习模式和塑造学习调取能力。况且时代发展太快,今天学的知识可能明天就会被淘汰,罗振宇在《我懂你的知识焦虑》中也提到了要切换思维和升级认知。
未来的学习认知能力是找到信息的搜索能力、运用信息的思考能力和从大量信息里抓取趋势的洞察能力。我们的学习目标逐渐从记忆学习转向调用信息,学习变成一个“存储、整合、提取和运用“的过程,每个人都要成为行走的U盘和链接存储大量学习资料的云盘。
除了学会自己调取资料学习,还有一种学习模式——联机学习,简单理解就是线下交流或者沙龙活动的线上迁移。我们在线上围绕一个话题与大量网友探索、探讨,吸收不同的视角,同时又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得出更深刻而全面的结论,比如深受大家喜爱的知乎,这个平台就更高效地帮助我们实现了联机学习。
之前我们也提到人工智能时代创造了很多新的岗位。目前,在招聘网站上, 10个有关人工智能的职位中, 有9个处于空缺的状态。在招聘需求中,人工智能岗位大多要求1-3年或3-5年的工作经验。其中要求3-5 年经验的在2016年占40.4%,2017年降至38%;要求1-3年经验的则从 31.8%增长至33.3%。可见,岗位对经验的要求在降低,那么潜台词是对什么要求高了?那就是学习力。工作经验可以培养,但适应新时代的急速发展,能够在岗位上快速成长成为了企业考量一位应聘人员的核心标准。
前段时间,网上有新闻提到金融领域基础岗位的削减导致劳动力需求的下降,其实这个下降仍旧是对简单重复性基础岗位的削减,比如基础的金融风险测算,而对于有实际经验要求的分析与决策,一定是需要职业金融风险管理人才的人脑智慧。因此,那些具备过硬的知识水平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的高端复合型金融人才可能被只会程序编码的人工智能所取代吗?答案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每一次时代的大发展,都会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新的要求,人工智能时代也不例外。智能机器已经或者正在、渐渐取代着简单重复的中低端技能岗位,甚至还替代了程式化的机器操控岗位,留给我们的岗位大多建立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这些岗位对从业人员的只是水平和创新水平都有比较高的要求,可以说未来知识型、技能型劳动将成为社会劳动的主体。
第三,重视全情投入的力量,构建精力管理系统
人工智能时代的确对劳动者的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多数的职场人都在不停地与时间赛跑,大家都希望能够在固定的时间内,尽可能地全身心投入工作,提高效率,创造属于自己的不可替代性,给予自己更多的职场安全感。我们也经常听到身边的朋友、同事在吐槽,加班到半夜,时间不够用。很多职场人经常过着日夜颠倒、饮食和作息都极度不规律的生活,虽然是假期但也要24小时手机待命,等着钉钉的警铃声。可以说这就是数字时代的节奏,连大家反复学习的时间管理也无法跟上职场人的工作节拍。
当去年职场热词还是佛系就业时,今年已经完全转了方向,兽系青年成为了新一代话题。兽系青年代表着一种更加写实的职场群体,他们具有行动力强,不惧怕压力和焦虑等特点,有着随时解决复杂问题的韧性和应变力。兽系青年的概念化,无形中给很多人增添了压力,你会觉得身边永远有屹立不倒的竞争对手,更何况人工智能在以碾压式的实力入侵和威胁职场,我们不仅要和同类竞争,还要和机器竞争。很多职场人难负压力,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我们杨浦在2016年推出了双指导服务,当时也是积累了大量真实数据,根据劳动者客观需求打造了职业指导和心理辅导的双重服务模式,成效是非常显著的,而且参加过双指导服务的人职场稳定性很高。通过我们推出的一些服务举措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下职场人员的现状。之前我们杨浦大桥街道在培训讲座开展前曾经面向在职员工和辖区内失业人员做过一项培训调研,问卷中有一道题目是问询最希望通过培训实现什么目标,得分最高的答案是提高效率,其次是促进个人发展。所以,在有限的时间里,怎么提升工作效率,怎么促进个人发展,对于职场人的意义是非常突出的。
我们上面介绍了人工智能时代精进的两个方法,要有方向地确定职业定位、要调整学习模式,最后想和大家分享我们精力的投资和管理。一个人的精力主要受体能、情绪、注意力和意义感四方面的影响。体能不足,精力肯定下降。情绪亢奋或者消沉都会削弱和消耗精力。非常想投入工作,但注意力无法集中也是精力不够的表现。无法建立与任何事情的意义感,投入精力只会是一句空谈。这四个元素理解起来都非常容易,但对于很多人如果想真正做到却极度、极端难。
我们就拿体能来讨论,现在有一种经济现象叫懒宅经济,懒得出门,跑腿师傅帮你送;懒得逛街,网络购物任你选;懒得做饭,方圆两公里都能定外卖;懒得打扫卫生,要么网上预订家政服务,要么启动自动扫地机、自动洗碗机。天猫2018年的年货数据显示:烹饪机器人长了145%,擦窗机器人增长169%,洗碗机增长188%,蒸汽拖把增长320%。我们从体能上精进精力管理是为了能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中赢得竞争的筹码,但很多情况下,人工智能正渐渐剥夺者我们的体能和精力。
到底怎么管理精力,让我们的状态更佳?
我们都知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体能好不仅仅是吃好睡好不生病,体能还影响着我们的敏锐度和状态,以及情绪管理、专注力、创新力和投入度等等,所以体能是精力管理的基础。现在生活节奏非常快,在饮食方面尽量选择血糖指数低的食物,还要学会间歇性休息和间歇性锻炼。美国航空航天局在对抗疲劳的实验中发现,小睡40分钟效能可提高34%,并达到完全清醒。
在情绪管理方面,建议大家有效增加情感精力、积极扩充情感容量。现在大部分人做事几乎极少能拥有喜悦的情绪,更无法从其中得到情感的滋养。而我们获取积极情绪的重要渠道就是参与和创造能带来享受、满足和安全感的活动,激发正面情感。情绪恢复的来源越丰富、越有内涵,我们越能补充自己的精力储备,恢复力就会越好,在压力状态下,情绪的健康再生会让我们的表现更高效。情绪的锻炼和身体的锻炼是类似的,要在情绪“生病“之前通过接纳不同情感、扩大情感舒适区,增加和积极调动愉悦、自信、共情这些正面情感。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看清生命真相后依然热爱生命。这句话对于我们提升注意力的帮助很大。很多时候我们注意力无法集中,是因为我们一眼忘穿了结局,或者我们长久努力却始终看不到尽头,所以很难全情投入。激励理论中的期望理论也指出,人们之所以采取某种行动,比如努力工作,是因为他觉得这种行为可以在一定概率上达到某种结果,并且这种结果可以带来他认为重要的报酬。我们在训练自己提升注意力的时候,需要学会在整体方向和局部目标之间灵活游走,并保持乐观。
知晓生命意义,方能忍受一切是尼采的名言,指出了任何能够点燃我们精神的事物都有助于让我们全情投入、达到巅峰。感动中国让无数国人感动,并不是因为他们钱多,贡献巨大,而是因为在奉献和索取之间的平衡,对更深层次生活价值的追求打动着我们。他们的动力从何而来?我想最重要的应该是意义感,意义感对于精力的管理和激发更加深邃。而意义感的建立源于我们内心的目标,目标激发着内在动机,内在动机给我们带来心流,为我们提供更加持久的精力。
结束语
有人说人工智能的到来是一次职场的灾难,还有人说人工智能是过去到现在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暂且不论观点的立场与精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在人工智能的潮汐中掌握方法,学习技巧,不断精进,顺应人工智能的大潮,适应时代的水性。未来的世界将既有小野二郎的寿司、甲乙女哲哉的天妇罗和深夜食堂的烟火气也有陪你体面终老的护理机器人、更加智能化的生活方式与更丰富、更多元的职场新生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