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和贾先生去看了<敦刻尔克>。
虽然近半年来,对很多电影已经没有了非看不可的欲望,但敦刻尔克,因为诺兰,因为微博上很多喜欢的大v推荐,还是带着很多期待的。
果然不负我望,我很喜欢。
虽然对二战历史不熟悉,对有些细节有困惑,但那种家国情怀还是能深深的感受到的。散场后内心感慨万千,为那个勇敢镇定的老船长,为那个贯穿电影始终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登上船的帅士兵甲,为那个回到自己国家却因为自己未打胜仗而一直自责的士兵乙,为那个偷换英国士兵衣服上船却最终丧生船底的法国帅士兵,为那个想当英雄的平凡17岁英国男该,为那个完成撤兵任务,却选择继续留下来陪法国人战斗的英国军官……
其实,每每感慨满满,却都只是停留于情绪。想要记录下来,却也总是被其他琐事所牵绊进而拉走思绪,大抵可归为怠于思考,不够专注,外加拖延症严重吧。
贾先生最近开始奋发,要培养“深入思考”的习惯,并还顺带挖苦了下我早已丧失的深入思考能力,要拉我一起奋发,认真读书写读书笔记,每日写一千字培养深度思考能力。我虽对他的挖苦颇感不悦,却也深知贾先生批评的极是,我无力反驳,内心遂雀跃的想忙完九月份的出差任务再与他一起开始每日一千字的写作训练。不想他这次劲头很好,当晚写完将近一千字的观后感,佩服这行动力之余,却对文章中对我那笨女人的定位表示强烈的不服,遂刺激我一定要用新时代女性思维来表达一下我的个人观点。你可以不服,也可以不屑,但你应该听听我的内心声音,不同的观点,或许会迸发出不同的火花与思路呢,你说,对不对?
我必须承认我对二战历史的匮乏,上学时候认真学过历史,如今却也只是大概记得德国不断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侵占,甚至到达俄国,欧洲各国以及全世界人民一起反抗德国法西斯独霸的一场战争吧,对发生在敦刻尔克的这次大撤退却并不熟悉。
看这部电影,对我而言并不是怀着去了解二战历史的心态,而是想看看外国人心中对于这种主流价值观认为的“懦弱”的大撤退如何去叙述?毕竟在应试教育下的中国人学到的总是视死如归,不为五斗米低腰,宁死宁受惨绝人寰的折磨也绝不向敌人低头的钢铁意志。我不敢说这种精神有不妥,但是战争总是残酷的,但战争中的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的,他们是儿子,是丈夫,是至亲,每一个人背后都会有牵挂。
无论是看电影,还是阅读,因为每一个的认知不同,看法必然不同。如果非要说收获的话,肯定也并不相同。每一个人都在电影中书中,找自己的价值观,或得到相同价值观的印证得到的喜悦,或得到启迪后的价值观升华,或完全找不到认同感感觉浪费时间浪费金钱的忿忿不平和嗤之以鼻,总言之,人们都是在各自的认知范围内各取所需而已。
敦刻尔克在我看来是部好电影,我是怎么取得我需的呢?
1.诺兰作品,镜头美,品质保证,观影感觉好。
2.主角几乎都颜值高,符合我的审美观。及时是颜值最低的那位17岁小男生,也因为干净得体的穿着,单纯可爱善良的性格而变得帅气。
3.最重要的就是剧中各个人物的性格与表现。首先海上:老船长的睿智及冷静以及善良,我想这才是真正成熟的魅力吧,勇敢担当,遇事不惊,而又善良包容。勇于冲入战区救人,熟练的躲避轰炸机,对因被炸而吓破胆的飞行员的体谅,对每一个求生者的不放弃,以及对周遭环境的洞察等等都让这个人物丰满有力。他的儿子显然受到了言传身教,虽然年纪还小,还是有些许稚嫩,却还是能感受到他的力量。与父亲一起躲避战机的专注冷静,因为不想给受惊的飞行员太大的心理负担而刻意隐藏朋友的死讯,无不体现着来自父亲方的好教养。这对父子应该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吧,他们身在战争外,承受着大儿子,大哥战死沙场的悲痛,依然冷静克制的奉献一己之力,为国家也好,大概在他们心中,是为了救同样身在战场的“儿子”与“大哥”,能救一个,就能给一个家庭带来希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