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黄帝内经风论

黄帝内经风论

作者: 诺方珠宝 | 来源:发表于2022-05-25 12:28 被阅读0次

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不知其解,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风气藏在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 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 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月真)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疠者,有荣气热腑,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 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 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 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X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 饮酒中风,则为漏风。 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 新沐中风,则为首风。 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 外在腠理,则为泄风。 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帝曰:五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其病能。 岐伯曰: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皏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 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 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噎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 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堕,四支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 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庞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 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膈塞不通,腹善胀,失衣则(月真)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 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 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 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帝曰:善。

相关文章

  • 2020-10-08

    《黄帝内经》研习笔记--033 八风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讲真人、至人后,讲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

  • 黄帝内经风论

    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

  • 黄帝内经与伤寒论的关系

    浅谈一下伤寒论与黄帝内经的关系 黄帝内经与伤寒论都是中医经典,张仲景当年编伤寒论时有参考过黄帝内经。但是黄帝内经全...

  • 2018-05-09 -系统读经888天

    2018-05-09 天气 阴 系统读经888天。 母子今日跟读: 《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篇第13, 《诗经》陈风...

  • 2018-05-12 -系统读经891天 -

    2018-05-12 天气,阴 系统读经892天。 母子今日跟读: 《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篇第13, 《诗经》陈风...

  • 致廷7

    这是给自己写的第7封信。 亲爱的廷: 今天读《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 1.虚邪贼风。 睡觉的时候要注意风,风是...

  • 【品评《黄帝内经》,觉悟养生之道】

    【品评《黄帝内经》,觉悟养生之道】 一、品《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是中...

  • 《黄帝内经·风论第四十二》

    《黄帝内经·风论第四十二》 【原文】故风者百病之长(zhang)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

  • 随笔摘抄——顺遂无虞

    顺遂无虞,皆得所愿。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

  • 2018-05-26 系统读经905天

    读经内容: 《黄帝内经》汤液醪醴论篇第14。 《文学启蒙》蹇叔哭师,左传 《诗经》曹风 今天胤泽同学带妈妈读《诗经...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黄帝内经风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euep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