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网课已经第七天了,七点半早自习查人,在线课堂还是少小怡一个人,上午第四节课巡视课堂,未上线的学生依然只有小怡,下午我的语文课,哎?竟然上线了,但从来不开摄像头,给个最简单的问题她,唉!石沉大海没有回音。这孩子去哪了?电话询问家长,听到的是满耳朵的抱怨。“老师,天天抱着个手机没日没夜的玩游戏,一日三餐我都送进屋子里,每天早上电脑给她打开,人家也不上课,没办法我就给她登上在线课堂,放最大的音量,人家躺床上边玩手机边听,我都听到老师们提问她,人家就是跟没事人似的不搭腔。还给自己找理由说跟老师同学不熟悉。”
我脑海里浮现出小怡刚转学来第二天拒绝上学的理由,没有历史课本和主科练习册,没有办法写作业交作业。当时就觉得这个理由有些牵强,但也想尽一切办法从老师手里临时拆借的练习册给她,但第三天又不来上学了,理由是老师讲课方式跟以前学校不一样,学校的饭菜吃不惯……,隐约感觉小怡的不上学的问题另有原因,还没等我来得及深入了解,就遭遇了网课,这下子真的是更是抓不住摸不着了。
静止在家,一家人困在家里大眼瞪小眼,看着本来成绩优异的孩子现在沉迷网络简直就是废柴一个,家长怎么能不焦虑?家里天天鸡飞狗跳,妈妈为了让她上课,变着花的给做好吃的,可是孩子依旧无动于衷,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谁都不让进,有事就微信沟通,吃饭送到房门口。家长急得热锅上的蚂蚁,任课老师们也很无奈,虽为新任班主任但不能坐视不管啊!既然摸不着孩子就从了解家庭开始,从日常琐事开始找寻孩子不上网课玩手机的原因。
有一天,小怡妈妈照常给我发来一段视频和一些母女聊天记录,视频里妹妹扶着床头蹒跚学步,一家人开心的围坐在床上,小怡满眼羡慕的看着妹妹。妈妈说:“只要不提学习,好吃好喝的伺候着,跟正常人没啥两样,也就陪妹妹这段时间可以不玩手机。”但我却发现了母女聊天的一段对话。小怡给妈妈发了一只面包狗狗的图片,她问:“妈妈,如果我变成这只只知道吃喝的面包狗狗,你还爱我吗?”从这句话中我仿佛听到了小怡的心声。她在试探妈妈,无论她变成什么样,妈妈是否能够接纳她。妈妈的回答是:“你永远是妈妈的宝,永远爱你啊。”可是做出的行为却是背道而驰的。孩子从优生到沉迷网络不上学,妈妈所焦虑的着急的是孩子的学习跟不上怎么办?从没有想过孩子是不是心理有一道迈不过去的坎?显然妈妈没有听懂孩子内心真实的声音。
深入聊天才知道,小怡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异,母亲与现在的继父组建了家庭,从小到大十几年,她都生活在家人的宠溺之中,一年前一手把她带大的姥姥重病住院,怀孕的妈妈要照顾姥姥,没有时间照顾她,她整天以手机为伴。姥姥去世后妹妹出生了,全家人关注重心都放在了妹妹身上。一家人又离开了她原来生长的环境搬到了一个人生地不熟的新家,来到了一个新学校。一系列的变故让一个本就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就选择了退缩,躲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麻痹自己。在这个家里小怡觉得自己就是个外人,她渴望唯一的亲人妈妈的关注,怎奈妹妹嗷嗷待哺妈妈分身乏术。妈妈认为小怡长大了要学会懂事,忘记了她也是从小到大被呵护的孩子,想让她突然学会长大,对小怡来说是不愿意的。于是她选择退行成跟妹妹一样大的婴儿,饭不自己吃,头要妈妈给梳,衣服要妈妈给,甚至晚上要妈妈陪着睡觉。没有妈妈陪伴的时候手机就是最好的玩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她变得越发无限索取了,而妈妈没有理解她真实的想法,却只知道用物质手段去满足补偿她,聪明的小怡抓住了妈妈的软肋,继续沉迷于网络不上课、不学习并以此要挟,无止境的向家长提出物质上的要求,其实这些过度索取就是为了获得家人的爱与关注。
找到症结之后,就跟妈妈商量解解决的对策,帮孩子一起面对问题度过心里的这道坎。沉迷手机不上学这样的退避行为是孩子的一种自我保护,外力是很难打破的,必须是她自己有力量从里面突破,才能又重生的可能。所以短暂的自我封闭是正常的,家长不能整天盯着孩子的手机是个事,也不能够催促或者批评,也不可把你看老师又发你不交作业不上课了,你看自己怎么解决。用心陪伴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给孩子安全感和向上的力量了,孩子的问题自然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建议家长可以跟孩子玩游戏主动陪伴,跟孩子一起玩,其实小怡玩的游戏是一款简单的跑图游戏,家长不妨下载来玩一玩从游戏的角度与孩子共同探讨游戏的价值和意义。尝试走进孩子空虚的内心。
用心陪伴孩子,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可以每天抽出时间有效陪伴她,一起一给妹妹讲绘本,《猜猜妈妈多爱你》、《爱心树》等,尽管妹妹听不懂,但可以帮小怡回忆小时候亲子之间的温馨时光。慢慢地让她感受到从小到大她都是父母的掌中的宝,有个妹妹真好,妹妹和她一样都是爸妈的小棉袄。小怡说妈把她养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实际上孩子是有自我觉醒的意识。不希望在这个家里做一个只会吃喝的寄生虫,所以要多带孩子参与家务劳动,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和付出的满足。给她更多机会证明我不是吃白饭的。让孩子获得自信心,激发她的主人翁意识。
恰巧网课结束后,小怡开启了三天打鱼两天的新学校的生活。能来学校见着学生就好办。学校里安排性格开朗善言谈的女生,带着她熟悉新环境,吃饭、上外堂、上厕所都有专人陪伴。毕竟是还是乐群的孩子,很快就跟大家熟络了起来。尽管每天到校时间都在八点以后,每天都迫切盼望放学,但在校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了,渐渐地找到了新班级的归属感。但是一回到家就打回原形。作业不写、上学迟到,每天都是八点多才进校门。
其次,家长要学会陪伴孩子,小怡在学校跟正常的孩子没有什么区别,回到家就不写作业,玩游戏,赖床不起让家长束手无策。这跟她原生家溺爱的教养模式有着很大的关联,本身自己能力就不强的孩子,在回到家之后就把自己退缩成3岁大的孩子。家长如果以身示范正向引导,让孩子意识到,早起、自己收拾书包上学是她自己的责任,孩子就不会总是指望家长了。陈鹤琴老师说:“凡是孩子能做的事让她自己去做,凡是孩子能想的事情让他自己去想。”所以陈鹤琴先生特别注意习惯细节的养成,如:刷牙洗脸穿衣服,吃饭吃东西固定场所,睡眠拉撒有时有场。
其实是解决孩子手机上瘾的问题,根本的问题是孩子对父母陪伴的需求以及父母对她态度问题和亲子沟通的问题。
最理想的状态——孩子懂的,我们懂;孩子不懂的,我们也懂,至少,我们要与孩子有交集。这个漫长的求索过程,既是为自己,也是为孩子。孩子的起点,是父母的肩膀。
偶尔看到她提交作业,也是万般欣喜,我的作业评语比她的作业内容还要长。“亲亲,上线真的很开心,你是聪明孩子知道自己看到你的作业,老师真的很高兴,不管对与错,能交作业就说明你想参与课堂的与大家一起上好网课。”“小怡,游戏的快乐是暂时的,亲身努力的”尽管每次的的作业点评都是石沉大海,但我依然坚持给她留言。
老师我又把她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