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需要给自己半天假期。
让我想起一句话,很重要:磨刀不误砍柴工!
日更挑战day16:考研日志16一、前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
1、喜歌剧
喜歌剧,来源于正歌剧中的幕间剧,具有活波、轻松、诙谐的特点,结构上常为两幕。其取材于日常生活,演出形式短小精悍,与民间音乐、通俗流行格调联系较紧,所以深受市民喜爱。
代表人物:佩格莱西,《女仆做夫人》 皮契尼,《温顺的女儿》 契玛罗萨《秘密婚姻》
*喜歌剧之争:意大利喜歌剧团在巴黎上演《女仆做夫人》等意大利喜歌剧,获得极大成功。以“皇家音乐研究院”为首的法国大歌剧的支持者们极力否认喜歌剧的艺术价值。以启蒙学者卢梭为首的“百科全书”派,热情支持这种新的歌剧艺术形式。最终卢梭一方取得胜利,促进了法国喜歌剧的发展,卢梭本人亲自创作了法国第一部喜歌剧《乡村卜者》。
2、格鲁克及其歌剧改革
格鲁克,前古典主义时期,德国作曲家,成功改革了意大利歌剧。代表作《奥菲欧与优丽迪茜》《阿尔切斯特》。
提出要将音乐限制在为表现诗歌和情节服务的功能之内,加强情感的表现。为此,删去了咏叹调中的华丽技巧段落,使宣叙调和咏叹调在情节的关系上统一起来,克服了以前脱节的现象。
3、曼海姆乐派
古典主义时期,早期探索交响曲创作的流派之一,18世纪形成于德国南部曼海姆。
代表人物:约翰·施塔米茨,首次确立交响曲式结构,在意大利歌剧序曲快慢快的基础上,加入快板终曲乐章。形成快板、慢板、小步舞曲、快板终曲四乐章结构。建立小提琴为主奏声部的乐队编制,废除数字低音和赋格模仿的写作规律。乐队追求演奏力度“渐强渐弱”的情感变化。
4、柏林乐派
18世纪下半叶,在柏林形成以C.P.E巴赫为代表的乐派。他们创作的交响曲基本上是三个乐章的套曲结构,乐章主题间的对比基本上是在调性的范围内。然而他们却发展出一种用动力性的、统一的音乐语言写作交响曲的艺术手法,为海顿的交响曲创作提供了直接的经验。
C.P.E巴赫的音乐,在音乐史上被称为“表现风格”,主要指他在创作中追求主观、敏感的情感表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