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经的内容
(一)国风:主要是通过采诗而得,是其他诸侯国的民歌,展现了当时人民的劳动和生活,以及他们的思想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认识。
1、表达对统治阶级的不满,甚至发出愤怒的控诉。比如《七月》《伐檀》
2、反映人民苦于战争和徭役。
比如:《式微》《陟岵》《鸨羽》《东山》等。除此之外,也有支持正义战争,如《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3、外有羁旅之苦,内有思妇之怨。比如:《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
4、爱情和婚姻题材的诗篇
数量多,内容丰富。特别是恋歌,如《木瓜》《静女》《采葛》等。说明当时的恋爱是自由的。展现婚后生活的,如《东方之日》《女曰鸡鸣》
但最值得重视的是一些反映女子不幸婚姻的弃妇诗。如《卫风•氓》《邶风•谷风》。
5、反映劳动生活。如《周南•苤苢》
6、讽刺诗,揭露当时政治的腐朽和黑暗,讽刺贵族统治者的丑行。如:《鄘风•相鼠》《鄘风•墙有茨》《秦风•黄鸟》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二)雅颂
雅诗除小雅有少量民歌之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创作的乐歌,颂诗全是周天子或诸侯用于祭祖天时所演唱的乐歌。虽然不如风诗丰富多彩,但也反映了周代社会生活的某些侧面。主要内容有同方面:
1、 追叙周族创业过程,具有一定的史诗性的作品。如《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
2、 讽喻诗:西周自穆王之后,国内矛盾激化,特别是周厉王、周幽王时期,民多怨言,贵族离心。于是贵族文人写了大量的讽喻诗,劝谏统治者。如《小雅•巧言》《小雅•小宛》《正月》《北山》等。
3、 农事诗:周代人重视农业,所以贵族文人也写了不少农事诗。如:《信南山》《甫田》《载芟》《良耜》《丰年》《噫嘻》
![](https://img.haomeiwen.com/i4256414/7b7b19e3e9c882a3.jpg)
二、诗经的艺术成就
1、作品真实反映了周代的生活、社会和劳动人民,不矫揉造作和粉饰雕琢,开创了“写实主义”诗歌传统。
2、塑造了鲜明、生动的形象,对叙事性文学作品的形象塑具有开创意义。
如:《静女》“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氓》等。
3、 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赋:铺陈,把你想写的东西直接表达出来。
比:把你要写的东西借比另一个事物表达出来。
兴:因为某一事物,而触发了你想写的事物。
![](https://img.haomeiwen.com/i4256414/071b825acdd5e6c9.jpg)
4、 景物描写在诗经中,相当突出,成为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法。
5、 诗经的章句形式,一般都以回环复沓为特色。句数、字数基本相等,形成了整齐、匀称的形式美;回环复沓,充分发挥了抒情表意的作用。
6、 整齐又灵活多变是诗经句式的特点。以四言为主,又有灵活多变的杂言形式。二言、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八言都有。
7、 用词丰富 名词、动词、形容词,尤其是“叠词”。
8、 用韵方面:大都是有韵的,用韵形式多样,比较自由。
三、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推动后代作家把注意力投向现实,关心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现实主义传统。
2、启发后代作家要善于汲取民间文学的营养。
3、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抒情、叙事、说理三种常见体裁都可推源于《诗经》。
4、比兴手法成为古代诗歌创作的传统手法。
5、语言方面,偶句用韵,形成参差整齐优美的韵律;词汇塑造了到现在依然在用的成语:尸位素餐,秋水伊人,高高在上等。
6、走出国界,走向世界。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很早就传入汉文版《诗经》,18世纪开始出现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