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是很多人书桌上的座右铭。但后来,人们开始选择科学的学习方法——“寓教于乐”,希望让自己能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
有人甚至希望:根据每个人的喜好,给他量身定制一套学习方法。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学习,就好像选择发型、时装和卡拉OK 歌曲的风格一样,这岂不是很好吗?
那么,有没有证据表明,用自己喜欢的风格学习就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答案是否定的。
《科学美国人》这本杂志上曾经有一篇研究综述指出:研究发现,虽然学生在用最喜欢的方法学习,他们可能很享受学习的过程,但他们并没有获得更好的成效。
有什么方法是有效的呢?
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有效的方法是这样的:
第一,对于一定的内容,你要在学习时间上安排一定的间隔,不要突击学习。
这个间隔学习法的原理是人脑的“记忆曲线”。隔一段时间回想前面学过的,然后再学新的,这个方法最有利于记忆。
第二,你可以在不同的场景下、用不同的方式学习同一个内容。
比如同一个知识点,在课堂上看老师演示一遍,这是视觉;回家自己精读课本,这是读写;下一堂课再动手操作一下,这样用不同的方法来学习同一个内容,效果很好。而且有些特定的内容适合特定的方法。让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相匹配,而不是跟学习者的喜好相匹配,才是科学的做法。
第三,你要经常参加测验,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掌握了相关的知识。
要通过“测验”这种刻意练习的方式进行“反馈”,来确认自己是不是真学会了。
第四,你要把新学到的知识和以前的知识建立连接。
新的内容都尽可能地跟以前学习过的内容连接起来,新旧知识连在一起,熟悉 + 意外,它才算是真正长在了你的大脑之中。
这些方法并不神奇。没有用到什么高科技,但是这些方法不简单。
要掌握知识,需要刻意练习,也就是重复训练,但是重复的东西不好玩,我们看个小说电影电视剧,最不喜欢剧情重复。刻意练习的时候,你一直在遭遇挫折、在犯错误。犯了错误被人指出来,这件事儿一点儿都不愉快。你要不停地重复这个过程,直到真正学会为止。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尼尔·波兹曼的在《娱乐至死》这本书中说到:教育的目的,本来应该是摆脱现实的奴役!要想获得出色的思辨能力,对年轻人来说绝非易事,这是异常艰苦卓绝的斗争。
学习是一场斗争:这个知识你不懂,这个技能你不会,这个现实你改变不了,你得斗争!
看电视纪录片、科幻电影、听一段故事,那不是斗争。是用讲故事取代说理,用动之以情取代晓之以理。看完故事你得到了精神上的享受,觉得很愉悦。
能记住一件新鲜事,跟真正掌握知识是两码事。
寓教于乐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虽然我们喜欢愉快的学习过程,但更喜欢获得真知。管用的方法不好玩,只有付出了努力和汗水,有过挣扎和斗争,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