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遇到的事情让我总有些不吐不快的话,
也许说出来会有人觉得我想太多
但是我总是禁不住从被铺里爬出来打下下面这段文字:
第一个片段是在地铁里,坐在我旁边的是一位看上去三十多的年轻父亲;怀里抱着一个看上去两三岁的孩子,嘴巴里还只会吐出零碎几个词语。
从地铁启动后,孩子的嘴里便不断重复着“我要妈妈,妈妈...”而父亲刚开始时,跟孩子含糊不清地解释,说妈妈去外面了,后来经不住孩子重复的问,就一直重复说妈妈去加班了。
孩子开始啼哭:“妈妈为什么去加班了”
父亲继续解释“妈妈去加班才能赚钱钱啊,不然你的玩具是哪里来的”
听到这里,我内心不断翻滚,有很多想对那位父亲说的话。在我看来,“加班”这两个字的含义对于一个两三岁的孩子还是超出了他们的认知和理解范围的,不断用这两个字来告诉孩子其实于孩子而言是无意义的两个字。他们更多的会认为是一个叫加班的怪兽把妈妈抓走了,亦或是妈妈为了“加班”这个东西而没有陪在他身边,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
即使成长为大人的我们,也更多的希望在自己最需要的时候有人陪在身边,更何况是一个两三岁的孩子?
更多的,“钱”这个字,孩子对于它的体验更加模糊,更加无法感知。父亲的说法把孩子玩玩具的快乐和他不得不牺牲被陪伴的痛苦等同起来,只会加剧孩子心里的不安和痛苦。
在大人世界里再平常不过的等价交换,利益交换,在孩子这里却不能成立。陪伴于他们而言是最珍贵的,比其他都重要。
其实倒不如换个做法,孩子整天闹着要找妈妈,根本在于他没有别的事物可以让他集中注意和精力,才有一种想要回归妈妈怀抱的心情。
培养孩子多种多样的兴趣,让孩子结交更多的朋友。更直接的,我们该问一个问题: 为什么本应像山一样可靠的父亲无法给孩子安心的感觉呢? 我猜想,两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还是太少,父亲和孩子之间应该是最互信的朋友,而不是长辈对小辈之间的关系。
很多时候我们用大人世界里生活久了,就习惯性的用通行的法则去要求孩子,可是反过来想想为什么这些我们花了几十年才懂得的法则要一个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不久的孩子瞬间理解呢?
当我们回到家,面对孩子,就该放下在外的一切盔甲和防备,用一颗孩子的心去关心理解孩子。也许你在工作后已经疲惫不堪,对孩子不依不饶的玩游戏要求感到厌烦和无力,但是什么都可以偷懒,什么都可以错过,孩子的教育不能偷懒,孩子的童年不能错过。
看过电视上很多现象,有父母哭哭啼啼说自己管教无力把孩子送进戒网瘾中心的,有上民生节目抱怨自己孩子不懂事不听话的,还有的还被孩子遗弃来申诉的。数不胜数,见怪不怪。听他们嘴里讲的都是对于孩子的抱怨,不满,可是反过来看看,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真的就把父母的工作做得一丝不苟了吗? 未必。
把孩子送进戒网瘾中心,上节目让记者介入调解,何不是逃避自己的责任,把这些责任都转移给别人,而自己独自舒口气觉得这个棘手的问题远离了自己。
但是殊不知,孩子和自己相依相连,这个问题会像滚雪球一样,像回力标一样回来打在自己的脸上。
当孩子在家里独自等待了一天,看到推开的门,看到回到家的你,该是充满了何其多的喜悦和期待。总是说,一方如果抱有强烈的情感,同样的,他自然而然会期待对方也回报以同样的情感;如果他得到了积极的回应,这段关系将会顺利的走下去;反之,如果他一直得到的是负的反应,对方会疲于主动,并渐渐把他的热情转移到别的地方。你,也不再是他最大的欢喜。
得到关注是每个人心底最深层的渴求,于你而言,外面的世界里充满了形形色色的人让你疲于奔命;与孩子而言,你就是他的整个世界。
我们是否需要把我们的精力用尽在可能与自己生命并不相关的人与事,而不舍得分一点给一个与自己血脉相连的孩子呢?回想起他刚刚降生时你对他怀有的所有期待,你还会在面对他玩耍的哀求时选择转身离开吗?
会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