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比破坏困难。自我的成长是一个建设秩序的过程。今天,是关于计划的一课。计划对于我来说,是极为需要的。
从最小的最简单的计划开始之后,需要执行完一段时间后,赢取奖励。之后继续开始新的目标和计划。
计划是未来导向时间观的最主要的一种方法,也是如超未来,享乐可以调整的一种方法。反馈的归因需要和第一课相互结合起来。
之前两课,其实已经体现出本课的内容。即价值观是一种信念,而方法论是糅合在其中的。之前的两课包括了 if then的情境设计,SMART的目标设计。
一、制定计划的主要原则-SMART
1 需要明确的事情,具体的结果,明确的间隔。任务目标的Smart方法。具体明确。
2 需要设计具体情境,锚点和流程。
3 需要可见,可测量,可反馈。可测量-可验证,譬如 愿望是练出腹肌,计划只是计划用keep练习瘦肚子,测量是用皮尺每日测量并且记录。譬如 健身,计划是控制体重,测量是小米体重计。利用结果的反馈来持续增强或者减弱,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自我管控和控制方法。以上是一个计划。
4 需要难度从小到大。投入较为充足的资源如时间精力来完成较为明确的任务。
5 用if then考虑到特殊情况的处理(plan B)
二、主要方法借鉴
WOOP、if-then,微习惯,锚点,GTD,流程设计,反馈分析法。
WOOP是一种把愿望和困难障碍结合在一起。并考虑到具体情境。这种方法的设计还是很好的 ,与《当幸福来敲门里》请求增加勇气而不是降低困难的赞美诗传达的信念类似,与归因理论也契合。这和第一课的帮助自我内在成长的理论也类似,增加动力,战胜阻力。此外最后的切入点也很好,是使用if-then来做流程设计。这个观点在《黑猩猩悖论》中的机器人大脑的速度运行中也有所体现。和微习惯,习惯培养等均具有类似的方法论。通过训练 来提高人到行为能力。最终强化成自动运行的机器人。既然人不可避免的要成为机器人,为啥不做一个好一点的机器人呢?既然人本质就是黑猩猩,为什么不做更高层面的黑猩猩呢?从很多年前就有这个构想并在栖息谷看到相关文章了,看样子还是持续努力不够。
三、一和二课之后
从零到一,一到二,再往后,就越来越复杂了。因为对象的细分和方法论的选择将会出现巨量的扩展。
追求为什么的问题,对我来说并不重要,是什么的问题,比为什么的问题更加好。动机的问题就交给第一课和第二课吧。
最终要形成对时间的节奏感。对具体事务的不同的节奏感。享乐主义会忽视时间感,计算机模式也是,超未来也是。
相关训练:
1 你关于基于第一课和第二课的时间心理的细化是什么?
每天定期的在头脑中回顾第一课和第二课的观念,作为公理进行推演归纳的训练。以增加积极过去。没有好的过去,就没有好的现在和未来。无论起点如何。遇到的任何情况和反馈都是对信念的强化。习惯培养中,当你遭遇困难或者逃避时,冒出什么念头时候,你需要做的是什么?如何使用if-then法。
2 曾经的成功实施的计划。
初中时的文具盒建设计划。初中时吊环和跑步计划。初中的阅读理解计划。高二时的数学教参计划。工作时的人际关系积分计划。每周一次的投稿计划。每日一问的计划。
3 失败的计划
目标过高过久、反馈不及时计的终身计划。开始要求过高的计划。快乐元素,以及明确目标。完成目标后的自我奖励。
4 当前你的想法和计划有哪些?
gtd中解释需要把所有头脑的想法,写下来,清空。头脑里的想法,是和自己的承诺,有时候,需要需要明确,不明确就是欠债。此外,由于大脑接受到大量信息,又会延伸出新的欲望,诉求,永无止歇且速度加快。能力跟不上欲望,时间跟不上安排。所以需要把大的想法细化为小的。但是小的,也需要明确成一个具体的流程结束。譬如对国外众筹的新技术感兴趣,那么花多久时间跟进这些,到什么目标为止,都需要计划,否则难以实现,成为空置目标。在想法中,需要
5 通过哪个事情来实现?准备用多久?
利用smart原则,写出可以测量的一些计划任务目标。
有五年视角(采铜),七年视角(李笑来),每周回顾,24小时关键期。终身视角(人生观,健身等)
6 WO/OP的愿望和困难需要同步考虑。wish-outcome,obstacle-plan
7 模糊的价值观和模糊的目标的优势和弊端在哪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