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5点半睡不着,起身阅读了两篇文章,分别为黄杰的《觉知是最大的容器》、言君的《妈妈,我想要考第一名》。
关于觉知,认可黄杰所说的容器作用,容器恰似人自身的稳定性。只有足够稳定性的容器,才能允许里面的被容物翻江倒海,而又不至于倾覆。易于觉察被容物的各种状态,读懂人们行为背后的思考与逻辑,更容易理解和接纳他人。
黄杰的文章读完后,再读言君的文章时,我有意带着觉知去感受,此次看见了文章背后的许多线索。言君的这篇文章,一如既往地流畅,在全文4部分的起承转合上尤为明显。用词遣句的过度十分自然,读者在读文章时,很容易陷入一种沉浸感,而不会时不时地卡壳。
第一部分,以一顿饭展开日常,而不是硬生生地切入主题,相当于文章的一个暖场。这种开头的技法,于我个人而言,非常有借鉴的必要。虽然可能需要很长时间地去学习、去模仿,但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读者遇到文章后才有兴趣继续读下去。观点类文章,以更生活化的场景引出,也符合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避免上来就事论事的感觉;
第二部分,引出话题;
在这一段,开始看出作者功力的深厚。怎么说呢?
首先这部分开篇,就交代上个话题结束。第二段的最后一句话(从天马......的距离),对“话题切换”的进行了明交代。作为普通读者,发现了这种设计的精妙之处——给突兀的话题切换进行明交代之后,读者更容易跟上文章的思路和部分跳跃之处,使得文章过度平缓。这种明交代,在全文的其他地方也有体现,在下面部分我也会再提及。
第三部分,母女探讨学习这个常见话题的过程
文章的精雕细琢之处,体现在了一些用词上。看似随意的一些词,却把孩子、大人的独有性格、心理等等描述得画面感十足,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一幕幕的场景。
举例:
1、有一搭没一搭地去踢身侧的白色楼梯立柱;
2、母亲心情的变化线:用了这些词进行串接,比如一开始是惊讶、演变成了“咯噔”,最后变成了“郑重的神色”;(不仅体现了作者词汇的多样性,看似顺手拈来的一些简单词,恰恰反映了其科班出身的功力之深。高手展现出来的东西,往往是质朴的,而不是华丽浮夸的辞藻,这点在近来读了些书之后,更是这种感悟)
3、过程中,自然穿插着母亲这个角色的反思,非常精准地对每句话语背后的“心理活动”,进行了适当的交代。比如: 这就是孩子们独有的自信与坚定,有比如,“嗯,妈妈觉得你说的对,可能我们很快就联系上啦。”我捧场。(我捧场这三个字,我读到这里时,简直想拍案叫绝。大家可以去读全文,感受下,如果没有这些看似简单的行为交代,全文会缺少什么)
4、她探究地看我一眼,似乎在评估我的喜好,“嗯,我最喜欢英语…”
用词非常考究,既体现了作者用心观察的过程,也不妄下结论,只是一种母亲推测的结果。读到这里时,突然想到了,这有些类似于英文中的情态动词的使用,比如must、might、may使用的精准度,这也是区分普通人和高手的分水岭。
以上这些点,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因为许多人在写文章时(本人就是其中之一),总是想当然地认为,读者是了解角色的语言背后动机的,但事实却不是这样,尤其是读者、作者价值观、思想高度等等有差距时,是非常有必要进行补充交代,以及话语背后的心理机制。因为同样一句对话,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由于本文是一种育儿价值观地传达和探讨,所以在整个亲子活动的构成中,作者是有必要对其背后的心理状态进行清晰描绘的,起到准确论证和延续着展开观点。观点类文章,很忌讳似是而非,不易于读者理解。
此次读文章,有个感触,但凡阅读就要配上纸笔,让思维、用词遣句等习惯跟上优秀的作者,持之以恒地加以练习,假以时日一定会有不小的裨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