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小蝶死了不好吗?她要是没死的话,她妈也弄不到那么多钱,说不定学校一闹,能给个几十万呢。她要是没死的话,考上大学工作得多少年才能孝敬她妈那么多钱”。
——《少年的你》
之前弃片两次,第一次未上映之前仅凭影片名字,判断是校园青春剧时弃了,第二次当了解它是一部校园霸凌剧时弃了。虽然对两位主角演技很期待,但当少年、校园、霸凌几个词放在一起的时候,还是刷新了我对人性之恶的认知,不是不想看,是不敢看。
最近,因为对两位主角演技的好奇心胜过了对影片要表达的残酷现实的畏惧心,还是看了。以为我会在陈念被一再霸凌,求救无望时崩溃,没想到却是在陈念和小北被警察追到无处可去时,当小北说出:“你先走,你先去安全的地方”。“只有你赢了,我才不算输”。当他们被审讯时,警察一再试探、审问时陈念说:“你说我让别人替我顶罪,别人是谁”?小北说:“你说我想保护别人,谁是别人”?当小北决绝的做了保护陈念决定的那一刻,誓要让她走出去的时候,电光火石间我竟然将影片和东野的《白夜行》穿插在了一起。
《白夜行》中,桐原亮司被警察追至绝境时,为了保护雪穗让其余生过上上层社会的生活,坚定又决绝的从雪穗新店楼上一跃而下,警察问起是否认识死者时,雪穗像人偶般回答不知道,便头也不回的继续上楼。两者何其相似却又大不相同,相似之处是两个故事中的主角都在现实生活中缺乏来自家庭的爱,苦难的灵魂只能抱团取暖。不同之处在于本片中既是被霸凌,陈念的愿望依旧是“读书、考试、上好学校,变成最聪明的人,可以的话保护世界。”而《白夜行》中,两位主角做的第一件恶事就是杀害了各自的父亲、母亲,因为最初把他们送入绝路的不是别人,正是最亲近的父母。
当时看完《白夜行》在巨大冲击力之下写了一篇“读《白夜行》看童年生活对一个人的一生有多重要”的书评,几年后的今天,看完《少年的你》我的视角和关注点依旧落在了原生家庭上。
当人性之恶少年化,谁是助推剂?
若说影片中让我对少年之恶有刷新认知之最的片段,莫过于当胡小蝶跳楼,被霸凌矛头指向陈念,报警后警察对罪魁祸首及最大嫌疑人魏莱、罗婷、徐渺问话时,他们三表现出的无所谓、冷漠及魏莱像魔鬼附身般的回答:“胡小蝶死了不好吗?她要是没死的话,她妈也弄不到那么多钱,说不定学校一闹,能给个几十万呢。她要是没死的话,考上大学工作得多少年才能孝敬她妈那么多钱”。这哪像一个处于花样年华的高中生说的话,简直是心理严重扭曲的变态恶魔。反观他们三的家庭。
魏莱,家庭条件优渥,父母、老师眼中的乖乖女、好学生,家里一面墙上全是奖状,母亲反馈管束较严,严格到具体交什么样的朋友。因为复读,父亲已经一年没和她说话。可他们从来没留意过自己女儿内心的真实想法,过高的外在期望和缺失的关注、肯定,导致她心理严重扭曲,成为了那个其他人最排斥结交的人,直至意外死亡。
罗婷,当学校叫来家长通知退学时,他父亲在学校对她大打出手,家庭教育唯暴力解决,其他根本无从谈起。
徐渺,是霸凌者,也是被霸凌者,被通知退学时,她妈妈拉着她在楼道里向老师下跪,祈求学校不要退学。她是懦弱的,怕自己成为被霸凌的对象所以跟着其他两人霸凌别人,但她也是善良的,当陈念被追躲到垃圾桶里时,她听到了手机响,知道陈念躲在垃圾桶,却向别的地方跑去。
陈念,母亲为了筹备她大学的学费,卖三无化妆品,到处欠债,被追债到无法回家到处漂泊,虽然空有对女儿的关爱却并没有起到实质的关心,反而给陈念带来了很多麻烦,但好在,她们之间的关系是平易的,柔和的,不是剑拔弩张,不是怨声载道。
小北,一个从小被母亲遗弃的孤儿、小混混,经常打架,他的做事准则就是被别人打了一定要打回去。没有人关心他,直到陈念出现帮助他,他像寒夜里被冻之极的人突然见到了火一样,毫不犹豫的依偎过去,哪怕为陈念背上杀人罪行,做几十年的牢也毫不犹豫,只要陈念能走出去,过的好。因为陈念是这么多年来唯一关心他疼不疼的人。
纵观上述,无论是家庭优越,还是家境一般,无论是否是单亲家庭,学习好不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父母能不能给孩子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在关注孩子外在是否优秀的同时,有没有关注到他们的内心是不是和你想要他发展的一样?作为父母,当你决定未来会有一个带着你基因的人在世上继续生命的时候,你是否做好了未来无论外在条件如何,都能成为他风雨无阻,大步向前的源动力者而不是走向深渊的启蒙者?
所以,当你把教育只当成某一方面外在优秀的结果时,当你的孩子成为霸凌者毁了别人的家庭时,当你的孩子被霸凌成为弱者时?
“如果这个世界真是这样的话,你放心把你孩子生出来吗?”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胡小蝶跳楼自杀。陈念回想她看到的一幕幕,胡小蝶被霸凌者堵在厕所扔脏东西,被各种欺辱等等。警察问话时,她没有向学校,警察反映她看到胡小蝶被霸凌的任何一幕,胡小蝶想和她做朋友,但她只想当个旁观者,她只想学习,好好学习,然后考个好大学走出那里。
直到胡小蝶死后,她成了下一个被霸凌的对象,被球砸,被推下楼梯。那么多学生眼睁睁的站在楼梯上居高临下的看着她,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替她发声,陪她去医务室的男同学说:“再熬一个月我们就可以去北京了”。她回答:“熬不过去怎么办,就像胡小蝶”。男同学:“她是太懦弱,不应该被那些人影响”。陈念:“懦弱的不是她,是你还有我”。她幡然醒悟报警求救,可是一切都迟了。
当所有人决定忍耐当旁观者得时候,没有人能保证自己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受害者,但可以保证的是当一个集体中的每个个体,没有主动解救自己及集体的欲望,都想当那个幸存者时,只凭外部的力量是解救不了的。就像影片中,当所有人都选择当旁观者时,警察无论如何都查不出案情真相,既是知道。
不是罪魁祸首,但都难辞其咎
影片中警察老杨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学校,学校让找老师,找老师,老师让你找家长,找家长,家长说我在外面打工一年见不了几次面”。
这句话不是影片艺术效果所需,而是现实生活中千千万万个家庭、学校的真实写照。
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教育矛盾已愈演愈烈,甚至于近期屡次登上热搜,教育部出明文规定划清家校教育界限,否定一刀切的教育方式,预防教育向任何一方过度倾斜,互相推诿教育责任。
当家长仅仅成为了孩子外在物质的提供者;当学校只是书本知识的灌输者;当我们的“未来”被形式化教育成为一棵“空心木”时?单方面将责任归咎于家或学校都过于武断,只有各负其责,深层次的家校联合,任何一方都不过度缺失,可能才真正是我们整个社会所要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未来”。
回归影片本身
虽然不跟热度追剧,看的剧也不多,不懂专业评价,但作为一个观众,只想站在普通观众的角度说一下看完影片后的直观感受。
不同于国内其它影片会对应于整体影片基调,采用悲、壮、喜等手法表现影片的“热闹”程度,也不会一开始就交代故事缘由。此片有大段的静默和跳跃性,初看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不适应,但它的优点就在于给观众留下了回味和逻辑连接的空间,不看完整片,不动脑子连接,可能会觉得无趣。像日本作者笔下的故事,先抛出一个个问题,最后再将其连接织成一个网,收网的过程还不会一下子跃然纸上,而是需要读者自己去一点点收起来,所以需要观众注意力和记忆力高度集中。
再说说直观感受下演员的演技。当一个演员什么都不做,只是坐在那里,观众就能从她/他眼神中读出故事的时候,那这个演员应该就是成功的了吧。就像《我和我的祖国》中,张译口罩都遮不住的演技。当本片中男女主角分别喜提最佳新人奖和主角奖时,这就是对他们演技最大的肯定了。
最后,一部反映当代尖锐话题的影片,一部给人意外、惊喜演技的影片,值得一看。
个人拙见
谢阅了各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