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何处不围城

作者: 古驿木丁 | 来源:发表于2017-03-28 16:22 被阅读0次

    人生何处不围城

                                                  ——再读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兼对我的人生思考

    关于《围城》,说是再读,其实与初读无异。25年以前倒是接触过此书,但现在我对这本书的印象,只知道作者是钱锺书,主人公是方鸿渐,讲的似乎是个爱情故事,如此而已。以上常识,那些没有接触过、读过这本书的人,也可能都知道。所以说,说是“再读”只是对一种事实的尊重,要论有意义的“读书”,应该算是初读。

    2017年的前夕,即将踏入45岁的门槛。蓦然回首,舟楫万里已半生。半生的时光,无数的过往,若不去细思量,一切皆平常。可认真去想,青春年少马蹄疾的盲目得意,大梦初醒人生渐觉时涩涩的方向迷茫,自觉自醒有了目标后,面对前路的艰险,中年的多事,现实的残酷,那种意欲前行却又踟躅彷徨的心情焦虑。这一切又似乎不平常。最重要的是,这一切的一切都在蚕食着你的年龄,都在缩短着眼前的“漫漫长路”。有时候,自己会对自己说,时间能停止多好,让我好好规划一下我的余生,可时间老人他从来不听我们这些凡人的闲言碎语,依然固我,走的那么步履坚实,一分一秒就像踏在你的心上,由不得你的心不去动。

    我曾说,想做一个读书人,一介书生。所有美好的梦都不会在空想中实现。要想做个真正的读书人,就必须从读书开始,从浩如烟海中选择经典,认真的读下去。书生的穷苦,世人皆知,要不也不会有“穷书生”这个贴切的称谓。可孔老夫子又说,君子固穷,安贫乐道,“固”和“乐”似乎又为这个“穷”字,贴上了高大上的标签,找下了精神上的慰藉。

    于是乎,开始吧。不能再在犹豫中埋葬美好时光,纵然浓浓的雾霾已把那种“明亮的美好”遮掩,似乎时光就要自行埋葬掉,我们在灰蒙蒙的包围中也似乎对时间的流逝感觉麻木了。但雾霾遮盖了太阳的光芒,却阻挡不了日出日落。我们的双眼看不见太阳,心中却不能没有阳光。于是乎,开始吧!

     

    2017年的第一本书,天意让我触摸到了《围城》。想到了这两个字,找到了这本书,我闭上了自己的双眼。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座四四方方的城池,中国古代那种最常见的城池,四周高墙,城门紧闭,城内似乎有人逡巡,城外也有人在逡巡,城门楼上有把守瞭望的士兵,似乎还有随风飘摆的旗帜。我睁开眼,问自己,我在哪里呢?城内、城外、还是城门楼上?不知道。城内自有城内的世道,城外也有城外的风景。

    元月4日开读,元月16日子夜,读完了杨绛先生写的关于钱先生与这本书的后记。

     

    从茫茫大海上的邮轮上的嬉闹,到上海逼仄弄堂租住屋里的争吵,方先生的一段人生就在这纷纷扰扰的前行中消耗掉了。

    掩卷沉思。读这本书,人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婚姻如围城,里边的人想出去,外边的人想进来。其实,何止婚姻,人生景况,又有哪一处不是围城,所有的人,又有哪一个,哪一时,不处在这出与进的困惑和努力中。

    爱情和婚姻是一个人的一生中必经而且十分重要的两件事。可,上天偏偏把这么重要的事情放在了一个人涉世不深、青葱青涩之时。

    我真正的爱情之旅始于《围城》,也就是开头提及的25年之前。那一年寒假前,我从一位心仪的女同学那里借了一本书,恰是《围城》。正如书中所说,年轻男女之间的借书,其实都是醉翁之意,重点不在读书上,而在于这一借一还的来往中。也正如所言,这是男女恋爱的开始。等暧昧情愫慢慢发酵,最后就演变成一场爱情。最终,我因《围城》收获了渴望的爱情,但书中的内容在当年我的内心却没有留下一点印象。

    能走进婚姻的爱情是幸运的。我们在欢喜和爱中期待着婚姻的到来。那是寒冬腊月,可爱情能抗拒严寒,给人以温暖。尽管如此,我记得在结婚前,我在日记本上写下了一句话:爱情是浪漫的,不浪漫的是婚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其实皆源于那琐碎的事务,比如找婚房,比如说彩礼,比如买家具,比如用车,比如请客的饭店,比如红包的多少……现实中一桩桩具体而繁琐的事情硬生生的击碎了爱情的浪漫。

    于是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对这句话,我至今不能认同。我觉得,婚姻改变了爱情的形式,它的主题从浪漫回到了现实,而不是就进入坟墓死掉了。

    有时候,对一件事物,我们必须接受这种形式的变化。就像水,在不同的条件下,它会改变它的物理形态,会冻成冰,会化成汽。当爱情由城外进入城内,它的形态可能就变化了。花前月下、甜言蜜语、卿卿我我、寤寐思服等等这些城外的东西渐渐会被柴米油盐、人情世故所取代,不再热情似火,不再黏连胶着。

    方鸿渐的境遇,其实就是千万人的境遇。他与孙柔嘉在似爱非爱的状态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他们并没有真正的爱过,更别遑求轰轰烈烈的爱了。方先生的爱,早随着唐晓芙唐小姐的离开而烟消云散归于寂灭。本来就是一桩现实的婚姻,结婚后,家长里短,更加现实的情况摆在了眼前。于是矛盾凸显,于是争吵不断,加之方先生在报馆的辞职,经济来源的断裂,争吵升级为打闹。似乎,摆在他们眼前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分道扬镳。

    然而,钱先生写到此处戛然而止。接下来要怎样走下去,也许一百个人有一百个选择,但是真正的选择就只有两种:维持现状与改变现状。也就是继续留在围城内换一种方式承受这些纷纷扰扰,还是走出围城,寻找城外的另一种纷纷扰扰去承受。

    我和妻子曾经的热烈真爱最终都会降温甚至偶尔冷战,我们曾经看似坚强的海誓山盟最终都随着件件琐事而陆沉或者随风飘逝,何况方鸿渐与孙柔嘉这种不咸不淡、若即若离的情感。

    面对如此境况,我们真要走出围城吗?还是要有一种围城思维去接受或适应这一切呢?同样一个问题,但会有不同的解答。

    爱情婚姻家庭如此,工作事业单位亦然。

    上天待我不薄。回首,虽有苦辣酸甜,却无生死坎坷。我在顺利的收获了婚姻之后,在别人看来近乎渺茫或者不可能的情况下,有了一份令人艳羡而且安稳的工作。在单位里,我是学历和文化水平的高地,加之习性随和,不久,便得到喜欢和器重。

    1995到2010年,一晃15年。有人说,过去的都是好时光。当我回望这15年,真的感觉到这15年的好。那是一段快乐多于烦恼的时光,那是一段行动多于思考的时光,更重要的是,那是一段人生的上坡路,抬头之处,只有向前向上的台阶,边上是随处可见的鲜艳花草。那个时候,人不会停下脚步,爬山的途中,有几个人会在台阶上或崎岖的路上停歇呢?那个时候,身在半途,人不会停下来环顾四周欣赏风景,更不会坐下来思考这天地间风景的异同。

    方鸿渐接到三闾大学的邀请是高兴的。他兴高采烈地上了路,他高兴的度过了旅途之中的种种颠沛流离,种种意想不到的简陋和困苦。即使到了三闾大学,没有如愿以偿的得到他所想的到的待遇,他都没有退却的打算。人都是要有一个归宿的,就像鸟儿,无论飞到何处,窝儿总是要有,关键还不能离群。方先生就在三闾大学安顿下来,计划走他的人生之旅。可是,事与愿违,即使在这样一个偏僻的新成立高等学府里,仍然有世俗的一切,仍然有种种纷扰。他最终,不得不离开,即使报馆的活儿不如大学副教授这样光鲜亮丽,但他只能离开。那个地方已经容不下他,虽然,他还并非另类。

    但是吧,同时我有感觉到了这15年的不好,我觉得这15年的大好时光,有一种被浪费掉的遗憾。15年,我没有趁年轻,多读些书,没有去尽早的选择一条更适合自己的路。

    我没有方鸿渐那样不济。2010年,我38岁。15年相对快乐的生活,15年的上坡之路。台阶到了一个缓处,似乎看到了一个可以歇息的平台。人说,四十不惑,此言不虚。不到哪个年龄,不会想哪个年龄阶段的事。脚步慢了,眼界安稳了,环视四野风光,回望来路,仰望前途,细思量,此处何处?是否我的归处?此处的风景可入我眼?此处的地势可安我心?

    我不知道老天会不会笑我。谁说了那么一句,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可,人不思考,又与他物何异?其实老天笑不笑不可知,周围已经有人笑了。或说,想那么多干嘛?或说,此处风景,多少人想来都来不了,想看都看不到呢!或说,走到这一步,多不容易啊!

    是不容易。鲁迅曾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可世上之人,谁愿意第一个踏上别人没有走过的荆棘之路,人总在寻找前人的脚窝,然后一脚踏上去,即稳当,又省劲。况且,人生更多的时候像爬山,只能选择一座山,而且山上往往还只有一条通向顶上的路。一旦在这座山这条路上开始前行,便难以再有别的选择。特别是走到了半山腰,想另择他山,另选它途,山和山似乎一脉相连,峰谷之间也似乎伸手可及,可跨越之难堪比登天。你得回头,你得有足够的时间,你得有足够的精神和耐力,或者你还得有足够的干粮,山上可不见得处处有卖方便面的小贩,你也不见的老有买得起方便面的银子。

    爬到半山腰,才真像是进入围城,进退维谷。那些只见山顶,不见风景的人无所谓,他们义无反顾,只有一个目标。他们不怕高处不胜寒,他们不惧险峰,他们不愿被浮云遮眼,他们只是要到最高层。可是,对风景有选择的人不行,山上的风景不是自己想要的,他们处在山腰有如置身围城,上还是下?走还是留?是闭目塞耳以终老还是重整旗鼓再上路?种种纠结,种种烦扰。

    选择或者说抉择要干脆、要决断,不丝丝蔓蔓。这方面,方鸿渐是好样的,离开三闾大学,他很决绝,决绝的连孙小姐也跟得决绝。虽然在路上他想得到校长的一封信,那也是他为了回击,为了一解胸中块垒所希望的一个由头,并不是真的想回去吃一吃回头草。离开报馆,他更坚决,没有犹豫,没有商量,虽然岳丈就在报馆,虽然这么大的事也应该和孙小姐有个沟通,然而,方先生没有。他不是欠考虑,而是他的内心有选择。

    我也有我的选择,也很坚决。但我没有能力走出这座山,另寻他途,我只能在同一座山中逡巡,选择一个我更喜欢的角度去看风景,让那些我更赏心悦目的风景展现在我的眼前。然而,改变现状不仅需要勇气,还要付出代价。选择从来不易,抉择更难!

    方鸿渐离开报馆后会走一条什么样路?钱先生没有告诉我们。我们只知道,在这个问题上,他走出了围城。他只是小说里的一个角色,不是历史人物,我们不知所终。可老子,那个骑着青牛的老头,放着好好的国家图书馆馆长不当,非要出关西行,他又到哪里去了呢?他也是在关内呆腻了,要冲出围城吗?

     

    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

    别人看着你已经很“美”了,你却仍然觉得不如意。别人目中的“美”和你心中的“如意”更多的时候不是一样东西,可你想要的东西别人并不懂,即使略知一二也许不以为然。

    知音难觅。连鲁迅都说,一生,能得一知己,足矣。人生在世不称意十之八九。人人都知道这个道理,可为什么人在爱情婚姻家庭、工作事业等等方面依然会有围城之困惑,会有城内城外的纠结?没有其他原因,一切的一切皆源于内心。

    方鸿渐若只为生存,他也许没有必要离开三闾大学,可他的心里还要尊严与脸面,他对苏文纨小姐的唯利是图夹带私货更是嗤之以鼻。如若为了家庭,他完全可以和岳丈同立于报馆的檐下,可他的心中还有国家,不愿去摇尾乞怜做一个日伪的“哈巴狗”,那一刻,这个“本事不大脾气不小”的人应该能称得上是一个“英雄”。

    方鸿渐的婚姻颤颤巍巍,方鸿渐的事业渺渺茫茫,他的人生就在围城内外纠结。这种纠结来源于过多思考,这种纠结还与善良有关,而思考和善良,恰恰是这世界上某一种人的选择。这种选择不是与生俱来,也不会从一而终。但你一旦做出选择,纠结不纠结便再也由不得你,你便会随之有一个不一样的人生。

    方鸿渐会怎么样?钱先生没说,我们当然不知道。可我们不会不知道自己的内心所想,我们要尊重自己的内心,特别是那一种有点“崇高”的内心。但没有必要把自己逼到死角,成为纠结的牺牲品。方鸿渐要抛却一切,不管不顾,纵然壮烈,似乎也不可取。我们要做的,是清晰看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找到一个工具,飞升起来,俯瞰城内城外,从而在城内外自由切换。

    何以飞升?何为工具?达摩面壁,道长闭关,有人说,人生就是一场修行。是啊,孔老夫子游走半生后的回归,乔达摩35岁的自觉,老子在函谷关留下的五千言皆可为我们所用,让我们走向更光明的地方……

    (2017.01.17)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生何处不围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fnj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