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有时会去想啊,写《谢宣城》的感性要占几分?
我大学时写过一篇《信陵君》,老师说,“正因为你喜欢这个人,所以在写传记时,非常容易坠入感性。这是非常不尊重古人的写作方式。”我当时没说什么,可心里总有自己的想法与疑惑。当然,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即使如战国四公子,也必各有缺点。在日本早期著作里,一个人好则好到极致,相反,坏也坏到极致。这样的描写必定是不真实、不可信的。所以,虽然我很喜欢信陵君,可更喜欢读《孟尝君列传》。太史公在《信陵君列传》里将公子所有的好都写了下来,却在他人的传记里去描写也有私心人性的信陵君。但描写孟尝君时,好的坏的皆如实记录。仅由于手下人办事不力而造成“孟尝君怒”就写了多遍。当孟尝君路过赵国,赵人一句“孟尝君好矮”,便被他的门客活活灭了赵国一个城。我每次读到这里,常抚卷思考,这哪里是公子?纯属土匪呢。但正因为如此描写,才真实。我相信太史公在写孟尝君的时候是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但在写信陵君的时候,只剩下感性了。最明显的便是称谓,他称信陵君为公子,而且足足有147次之多。但即便如此,《信陵君列传》也不失为名篇。所以写古代人物传记在感性的把握上到底有没有“度”呢?有的话,当占几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