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踏歌吟啸且徐行——《苏轼传》阅后感

踏歌吟啸且徐行——《苏轼传》阅后感

作者: 娄东凯哥 | 来源:发表于2017-09-20 18:46 被阅读0次

    苏轼是我最喜爱的文人之一,他不仅是一位具有天纵奇才的大文豪,也是一位胸怀民生百姓的好官吏。宋神宗赵顼这样评价他:“李白有苏轼的才气,却没有苏轼那么深厚广博的学识。”每一位文学青年,甚至每一个识字的现代人,都不会不知道苏东坡。从中学时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认识苏东坡开始,到后来陆续读了他的一些诗词名篇,直至读到余秋雨《山居笔记》一书中的《苏东坡突围》,才真正开始对他产生好奇,一个可称绝代的文人,何以在仕途中屡不得志、宦海飘零呢?

    要深入了解苏轼,我隐约觉得须从他的诗文入手,只有把诗词和当时创作的背景、人物境遇与环境,甚至是心态相结合,才能接近甚至还原出一个真实的东坡居士。

    我曾读过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也许是英译本的原因,读来颇有一层隔阂在里面,犹觉不甚过瘾。于是找到这本王水照与崔铭合著的《苏轼传》,既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又不同于简单的文学赏析。厚厚的一册书籍,通过大量的诗词、跋序,串联起苏轼波澜壮阔的一生。著者似乎就在我的身旁,如涓涓细流般述说着,东坡于人生起伏中发表过重要作品的历史背景与延伸分析。每每合上书本,我都不自禁的阖上双眼,那个乐观风趣的苏子瞻仿佛就在眼前挥毫泼墨、耿畅直言,时不时向我倾吐宦海浮沉的无奈与茫然、又时不时的向我吐露妙语禅诗的快意与戏谑,更时不时的向我提及黄州及杭州百姓们的幸福安康、询问我他们是否遇上过什么重大水旱蝗灾或者大疫情。您爱民如子的为官之道,能谋善断的处事作风,冠绝古今的诗词书画、忠君报国的民族精神,不要说已流传后世至今受人爱戴敬仰,就是一度让您贬斥外放、身陷牢狱之灾、几乎九死一生的宋神宗赵顼,也是您坚定的崇拜者,否则当神宗驾崩、哲宗即位之后,高太后在您入京急遽升职三次、身居高位之时,将升迁的真相告诉了你,你又为何匍匐在地、抱头痛哭?

    “一位不朽的巨人,来自于故土,来自于家庭,更来自于历史和时代”。苏轼就像是浩瀚历史长河中一颗异常耀眼的恒星,在中华民族璀璨进程中灼灼生光。他出生的年代,恰好是华夏民族文化登峰造极的时代,宋朝自开国以来已承平半个多世纪。决心锐意求治、富国强兵的宋神宗与一心经世济时的王安石一拍即合,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变法改革。但是苏轼,这样一位为民请命,为国谏争的正直士大夫,却身不由己的被卷入进了革新派与保守派的党争旋涡之中,终因才高遭嫉而屡被贬谪。除却政治因素,恐怕和苏轼“如蝇在食,不吐不快”、“使某不言,谁当言者”的耿直性格更直接相关——苏轼第一次外放杭州通判,就连表兄文同也写诗劝他“北客若来休问事,西湖虽好莫吟诗”。但如若不是苏轼那真挚充盈而又直抒胸臆的情感,又何能写出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十年生死两茫茫”、“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传世宋词?如若没有在黄州数年贬谪生活的心灵洗涤与人格净化,又何能写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三咏赤壁成绝唱?

    无论是多么凶险难测的官场,还是“不合时宜”、不懂“随波逐流”的苏子瞻,不论是一心想启用苏轼的神宗皇帝,还是欲除之而后快的王珪、蔡确,当你合上这本书时,那些面孔就会如京剧变脸戏般一幅幅浮现在你的脑海,让你不自觉的触摸着那温情而又跳动着的历史脉搏。

    那些或浪漫、或蹉跎、或潦倒、或激昂、或清旷的人生百味,伴随着苏轼跌宕起伏的一生,已然成为了我余韵弥久的读后回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踏歌吟啸且徐行——《苏轼传》阅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foo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