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市内出差,中午在客户餐厅吃饭。几个有娃的人聊家庭和孩子。说到养孩子的成本,一位分公司的同事的孩子周末在上学而思,课程涵盖英语语文数学钢琴,一年学费多少多少。家有二娃,且妻子在家全职的客户说,我们孩子养的糙,不早教;我们对孩子要求低,将来不要求第一第二,只要平均线就行。我和另外一个有幼儿园宝的家长,显然对于补习班的话题更有兴趣,除了钱还有必要不必要的问题。
同事说,不能不上,原因有三:
- 你期待孩子只要是平均水平就好,万一是靠后呢,过几天被老师叫去谈话,你受的了吗?
- 上了确实有用。我们家刚开始时候也觉得没必要上。开学时候第八名,后来十几名,再后来二十几名。受不了,马上去报名了。现在是全班第一。(哇塞,众人一片赞叹,同事说,不行,在全年级还排20几名。我嘀咕:这学校得多好啊,全班第一,还不能排全年级前十?)
- 别人都上,你不上,人家都在进步,你家肯定落后啊。
我听完,评论道:
上课外辅导就是孩子和家长都多投入了时间和精力(辅导班老师讲得快,家长一起听,听完回家还得给孩子再讲一遍),家长的钱从付给学校转移到付给课外培训机构嘛(教改改半天,不过是付钱给学校还是校外机构的区别吗?)
孩子上辅导班的另一点,关系家长的面子:成绩不好,要被叫家长的。这一点我起初是并不屑的。但是在孩子学琴的过程中,还是面临过一次反思:每次要上课之前,我很焦虑,会在头一天的练习对孩子的不自觉地严厉。自我分析的时候,不得不承认,第二天回课时候,孩子表现不好,我自己压力很大,其实还是面子。那么,孩子练不好琴,到底真的是能力问题,还是态度问题,还是家长自己的问题,深入反思,答案不言自明。
自青春期起,我就是郑渊洁“世上没有不对的孩子,只有不对的父母”信念的忠实拥趸。但是真的自己当了父母,依然不能时刻清醒:到底是我的问题,还是孩子的问题。养育孩子更重要的是陪伴。如何陪伴,对于没有经过培训和认证就上岗的父母来说 ,也是个不断持续试错的过程。
再者,动机。朋友问我为什么让孩子学琴,自己花这么多时间和精力。我当时心里 想的是刻意训练的方法。然而随着学琴的深入,自己的几度情绪行为失控 ,开始反思,为什么急着要孩子掌握方法,其实还是内心的另一种焦虑:希望孩子今后少走弯路,更快的成长,只不过我认可的方法可能和其他家长略有不同而已。是否有用力过度?过于关注方法,而忽略了音乐本身的美呢(此处感谢钢琴老师的提醒 )?我明明希望的是孩子既能多一个途径去感受生活之美,顺便可以学会一种技能训练方法。一味的强调枯燥的训练,最终抹杀的是兴趣,抹杀的是发自内心的最原始的感受力。再者,你的孩子就是学的慢,我们除了接受,耐心等待,还有更好的、不内耗的选择吗?
我的观点:
- 上辅导班,从技术方面讲,在于能不能学到技能和方法,如果仅仅是知识的填鸭,没必要选择;
- 而从家长的时间和精力上考虑,这部分教育外包,并无对错,只有合适与不合适之分。
- 最理想的方法,润物无声地感化。我想,也许是时候带孩子去听听 单宁叔叔或者丁布叔叔的读书会了。对生活先有感动,才有深入的欲望。
后记:项目经理的一个核心管理技术:拉人上船(最大程度的involve project Stakeholder参与)。其实用在孩子教育和家庭生活中也是极好的。这么看来我过去在家庭生活中是个很失败的PM...)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