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有客(一作宾至)》。如果完全没名气,就不会有权贵舟车劳顿的来拜访了。“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旅夜书怀》,要是没点“文名”,自嘲都不敢这么说。
杜甫找不到工作是因为名气可以当敲门砖,但不是有名气就有好工作。
经历了武则天时代,承袭父亲官位的时代刚过去,科举制度正盛。杨国忠的儿子走过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但由于李林甫执政,“野无遗贤”,杜甫文章很好也中举无望。父辈有一定官职,但不能左右科举,甚至“温卷”的能力都没有。老杜困守长安的十年里,生活方式:“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老杜并不迂腐,会趋炎附势,献三大礼赋被玄宗赞赏,结果档案被雪藏了。可能是“野无遗贤”的后遗症。
后来战争爆发了,已经不是正常的社会。非正常的社会环境里,有才之士困厄就很正常了。“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曾经都是名流,现在沦落异地他乡,衣食无着落。画家曹霸“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曾经“开元之中常引见,承恩数上南薰殿。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最后“途穷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壈缠其身。”同理,杜甫献三大礼赋时也辉煌过,但战争后只能靠亲友接济度日了。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有能力并不一定有施展的平台,尤其是在古代读书人求职门数窄,只能“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