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培训一天,上年纪了,回来困得要命,洗澡后就睡了。
大约还是因为上年纪了,早上6:30就醒来了,打开手机随便翻,看到蒋军晶老师的《在柏林》一课课堂实录视频,想到今年评优课六年级的年轻人也上的这节课,所以就想看看他们二人处理教材的当时有什么不同。
这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全新课文,我在评优课活动时第一次见到文本。这是一篇小小说,美国作家奥尼尔通过火车车厢里老妇人在战争中失去三个儿子精神失常,老迈的丈夫送妻子去疯人院后也要上战场凸显战争的残酷。当然,小说是在结尾处才解开众人疑惑,戛然而止,给人心灵以巨大的冲击。
我校学生预习的时候,书上批注满满当当。年轻人也充分挖掘教材,几乎细致地剖析了文本的每个字。整节课老师情绪饱满,学生也能很好和老师互动,但听来总感觉很满,可我看了导读提示,似乎也处处围绕它,当时感觉自己好像也说不出什么更好的建议。
蒋老师的实录,是基于学生已经学过的基础上进行的。他先表示课文发生的背景是一战,如果是二战,他接受不了,让学生分析为什么,接着分别出示了两段文本,前一段是关于一战欧洲战场的知识性文本,后一段是曹文轩小说中关于战争场面的文学性文本,让孩子感受战争的残酷,随后进行比较,明白两种文体的不同。再次比较曹文轩小说与《在柏林》两者的异同,同在都是小说,异在课文是侧面描写战争的残酷。水到渠成地要求学生勾画出侧面描写战争残酷的句子品析并交流,让孩子们领会读小说要注意情节。
交流结束后提出能否让两个女孩最后知道老妇人因三个儿子去世精神失常而读者提前得知,并出示两种文本对比,让孩子们领会设置悬念的精妙。
接着关注环境的描写,因为环境描写很少,所以孩子找的很准确,老师只是提醒结尾处“寂静”的是人的心理。顺理成章地让孩子分别以后备役老兵、两个小姑娘、其他旅客三个角度揣测他们的心理,写出他们心中所想,展示后留下三个最精彩的描写片段加入文中,再让学生体会哪种表达好?孩子们轻而易举感受到心理描写画蛇添足了,戛然而止的结尾就像绘画中的留白,给人无限想象空间!
课堂在此也戛然而止!
听完蒋老师课后,我突然明白了,学校年轻人的课问题在于节奏太快,问题太满,没有留白。
从课堂我又想到了上中学的孩子,孩子一定要有不良情绪的出口,可以是一段私密的文字,可以是一本书,可以是一餐饭,也可以什么都不是,就是发呆也好,和自己在一起,没有作业,没有压力,没有不想要的所有,这样才会更有力量面对学习的挑战!而成人,工作、生活的忙碌不能密不透风,也要给自己留白,给自己的灵魂放松的闲暇,感受生活的美好,这样才不会绝望,得到更好的养分,更加努力生活与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