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半年前在朋友圈转过一篇文章”只要唤醒一个人的内心的力量,则上什么学, 学什么,都可以!”,激起了热烈的讨论。最终的结论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唤醒人的内心力量,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可是具体的道路该怎么走,却没有实用的操作手册可循,而且孩子没有经验和阅历,一味顺应他的内心,路走歪了,只怕后悔莫及”。
所幸的是,大家也有个共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唤醒内心的力量的第一步,就是支持和鼓励孩子的兴趣。万一孩子的兴趣和父母的期望完全吻合,也就是传说中的“自推娃”,真是中大奖了。可是大部分的家长没有那么省心,比如我儿子,只对体育运动痴迷,打NBA是他自小就确立的梦想, 平时放学后匆匆吃完饭,就赶去训练,周末到处赶场子打比赛,连作业都要见缝插针的赶着写。平心而论,儿子在运动方面上确实有点小天赋,只是这点天赋不足以支撑打职业篮球的远大梦想。但是篮球使他快乐自信。打篮球的经历强大了他内心,丰富了他的成长。只要他有勇气和毅力一往直前的坚持下去,我们都会一直支持他,而梦想最终能否实现倒是次要的了。
暑假计划
儿子今年7年级,加拿大初中只有7,8年级两年,随着学年即将结束,初中生涯转眼过半。作为家里的总务大臣,几个月前,我就开始计划他的暑假安排。虽然对儿子有诸多期望,但是儿子生性倔强,无论我殚精竭虑制定的规划如何周全,凡是不符合他意愿的,最终都只能在纸上刷存在感。所以今年改变策略,要求儿子和我一起订计划。
计划是实现目标的手段,既然现阶段儿子的目标是打篮球,从更有希望实现梦想角度出发,他应该每周都去参加篮球训练。然而人家不想那么辛苦,虽然酷爱篮球,但如果生活中只有篮球,对一个孩子来说,也未免太乏味了,所以最后协商结果暑假一共参加四周篮球集训。为练体能,每周参加三次高强度的游泳训练。为保持竞技状态,在不打篮球的时间里他会踢足球和打网球。当然作为运动员,起居饮食和作息习惯,他还是能够自觉时刻注意的。
篮球是儿子的挚爱,与之相关的所有计划事项他都会不折不扣的完成,比如说不管多累,每晚雷打不动的会在睡觉前做完俯卧撑。而在他的主业学习方面,就没有那么上心了,成绩只能算中等偏上。 幸亏加拿大教学进度慢,正常心智的孩子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并认真完成课后作业,应付课业一般都会游刃有余。暑假期间不打算也勉强不了他去补课或超前学习。只是最近留意到他在学校开始学Scratch编程,生平第一次接触编程,很触电。如果这份兴趣能持续下去的,我打算暑假引导他学编程,以教编程思想(computational thinking) 为主,用python作为入门工具,教案我会边写边总结。
儿子初中读的是French Extended program,课程中一半是法语授课。一开始我还担心他仅有一点法语基础是否能应付,幸运的是,他的法语老师很负责,这一年法语进步显著。除了法语和艺术之外,历史和地理也是法语授课。儿子上课估计听的似懂非懂,但却不妨碍他对历史和地理兴趣日益浓厚。历史和地理这类社会科学的课程,教孩子从人文角度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对孩子的思维体系的建立潜移默化。所以和儿子商量之后,给他报了历时一周的“整体化思维”(integrative thinking)培训. Integrative thinking 是多伦多大学商学院教授Roger Martin经过多年对大量商业和社会领袖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后总结的一套思维方法,简单的说,就是把原本对立的看法进行创造性整合,然后形成一个比前两者皆优的新想法。整个教学基于案例,对一些现实社会问题做剖析,学习从整体化思维的角度来提出解决方案。“整体化思维”这个名词解释起来像是个忽悠,其实也就是忽悠。几年前因为工作关系,我曾经参加过这个培训,具体学的啥,都已经不记得了。但是对于一个油盐不进的中年人来说,学点什么新东西都费劲,更不要说改变思维方式了。但是儿子不一样,他正处于思维方式和认知体系形成的关键时期,说不定就有用了呢?这仅代表我个人观点,课程儿子还没有去上,所以暂不做推荐。
旅行计划
每年暑假,我们都会安排旅游计划。关于旅行对孩子开阔眼界,增加知识面的益处就不多说了。其实旅行的意义,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难得的共有的相处时光。随着孩子越来越大,以后这样的机会越来越少。在刚刚过去的母亲节,8岁的女儿写给我的贺卡上列举了爱妈妈的八大理由中,居其首的居然是,“我爱我的妈妈,因为她计划和安排我们每一次的家庭旅行”。
今年夏天没有大的旅行计划,七月中旬去芝加哥,看看博物馆,听听音乐会,在密西根湖畔悠闲的散散步,还有必不可少的去有乔丹雕像的联合中心前朝圣。八月里的最后两周到魁北克,打算沿着圣劳伦斯河一路东去,找个河边的小木屋,静静的待上一个星期,回来的时候到魁北克市里逗留几天感受浓郁的新法兰西风情。如果一路上再能遇到一些有趣的人和好玩的事情,那就再好不过了。
从魁北克回来离开学就只剩一周了,我要开始上班,儿子说他需要这一周完成从暑假模式到上学模式的切换,不得安排任何活动,需要休生养息,才能保证以饱满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迎接八年级的挑战。
结语
回到前言里提到“万一顺由孩子内心和兴趣,走上了歧途,怎么办?”其实所谓的歧途,就是不符合世俗成功标准的其他任何路的总称,所以归根到底还是家长自身的焦虑感作怪,焦虑孩子将来上不了名校,职业发展会不成功,从而人生不会幸福。其实这三点,家长唯一能做的就是连拉带拖的把孩子推进名校,然而这只是起点, 以后的两点都不在我们可控范围内。
也有朋友认为“逼孩子把不喜欢做的事情坚持下来做好,是对他意志的锻炼和自律性的培养”。其实锻炼意志和培养自律性,有很多方式,不一定要以剥夺孩子童年乐趣为代价。也曾经逼过儿子练小提琴,那时候每天晚上和儿子不屈不挠的斗争,儿子流着眼泪,我气急败坏的板着脸。那一年里琴艺倒是精进,但母子关系却极度紧张。一年之后,我精疲力竭,不想坚持不下去了,儿子就再也没碰过小提琴。三年过去了,儿子上了中学,参加了校弦乐队,小提琴的兴趣突然重新拾起来了,居然破天荒的主动练习起来。现在我倒反能够以平常心来看待他练琴,喜欢你就多练一会儿,不喜欢你就不练。如果你有想进一步提高意愿,我给你找老师,如果你只是觉得好玩,那就尽情玩吧。
当然尊重和鼓励孩子按照兴趣发展,也不是毫无原则的。圣经里说:“教养孩童走他当行的路,就是到老,他也不会偏离”。遵守社会的法律和道德的前提下,尽量给孩子塑造一个有爱宽容的环境里,引导他做一个为神喜悦的人,在神的看顾下健康快乐的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