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陋室铭》中的名句。本文介绍的就是:西蜀子云亭。
子云亭位于四川省绵阳市城区的“西山公园”风景区内。西山又名凤凰山,景区占地0.3平方公里,景区内茂林修竹、丹桂飘香,清泉淙淙,景色优美。以子云亭为中心,还有古仙云观、蒋琬墓、蒋恭侯祠、扬雄读书台、玉女泉及隋唐时期的道教摩岩石刻等。
下图:这是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之后的修复的“子云亭”照片(来自网页)

子云亭是为了纪念西汉文学家、语言学家、哲学家扬雄而建造的。
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字子云,蜀郡成都人。汉成帝时期曾出任黄门侍郎,是皇宫内侍从皇帝,传达皇帝诏令的官职。扬雄少年用心专注,博学多才,“博览无所不见”,曾经“专精大《易》、耽于《老》《庄》”。精通训诂和文字学,喜好辞赋,仰慕司马相如,有相如遗风。早年曾有《反离骚》、《广骚》、《蜀都赋》、《成都城四隅铭》等作品,中年时期被诏入宫,有《甘泉赋》、《河东赋》、《校猎赋》和《长扬赋》等作品成为其代表作,“把司马相如开创的劝百讽一”的大赋传统,推向极至,此后再无人能继续下去了。
扬雄对探讨宇宙人生真谛的哲学研究贡献十分突出:“先是作《太玄》,融儒道为一体”。又作《法家》融儒、道、法三家学说于一体,对《易经》《论语》等经典著作也作出他自己的理解和诠释。
《文心雕龙》有“扬马”并列的提法。他是继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大的辞赋家。扬雄的赋是学者之赋,知识渊博,技巧娴熟,但有“做作”之感。扬雄对辞赋的贡献,主要在于他拓展了这种宫廷艺术的题材和表现手法,使其超出宫廷,咏物叙事,立志抒情,使之更加散文化。
扬雄是在40多岁离家往京时,曾经滞留涪县。现在,在绵阳市西山和涪城区永兴境内的古钟阳镇遗址,两处有“扬子云读书台”和“洗墨池”遗迹。
据记载:子云亭在历史上四川有三处,一处是成都扬雄故居的“子云亭”,此亭早已不存,遗址亦众说纷纭;另一处是修建在郫县城郊扬雄故乡的子云亭,清代乾隆年间迁建于扬雄墓侧,亭已不存在,只剩下土台一座。至今犹存的就是绵阳西山景区的子云亭。在这个景区内有一大一小、一新一旧两座子云亭,由此可见绵阳人民崇文尚艺,礼拜先贤的市风和醇厚民情。
子云旧亭在扬子云读书台上,读书台位于凤凰山左翅膀端之山畔,为一上面平坦的坚硬盘石。岩石前端有摩岩浮雕“扬子云真像”和扬雄传略,据民国版《绵阳县志》记载为宋代镌刻。岩石右侧摩岩浮雕大龛90多尊,均为唐懿宗威通十二年镌刻的道教石刻。子云旧亭就修建于盘石之上,不知最早建于何年。《绵阳县志》记载民国6年(1917年)重修的子云亭是木结构的长方形亭台,在“文化大革命”初期被毁。到20世纪70年代,绵阳县城建局在原址上又重建了一座砖混结构的六角亭,至今犹存。
1987年,绵阳市人民政府在凤凰山凤头上新建子云亭,占地10余亩,建筑面积1400多平方米,高23米,共三层,集楼、台、亭、阁于一体,外形典雅,雄伟壮观。在子云亭景区庭院入口处由成都著名书法家方滨生书写的刘禹锡《陋室铭》镌刻于此,以彰显西蜀子云亭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文化影响。庭园中是扬雄巨型花岗石雕像,一代辞赋大家的风采栩栩如生地展示在游人面前。子云亭下的陈列室中,陈列着扬雄的《太玄》、《法言》等哲学、汉赋作品。
下图、 “子云亭”大门

下图: 子云亭正门 由于2008.5.12汶川大地震波及绵阳,子云亭建筑受到损坏,尚未修复,为保证游人安全,未开放。
正中匾额“西蜀子云亭”。左边篆书文字:“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右边隶书文字:“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子云亭简介
子云亭原在绵阳西山玉女泉东侧,亭基传为西汉文学家杨雄(字子云)读书台,创建于清代前期,后圮。民国六年(1917年)重修为六角重檐亭,一九七八年毁于洪水,后重修为六角单檐亭。唐代文学家刘禹锡《陋室铭》中有“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之名句,使亭名大彰,遐迩咸知。因原亭名不副实,一九八七年绵阳市政府确定异地重建,原亭遂更名为“子云读书台”,此亭由长虹机器厂捐赠经费,绵阳市博物馆主持修建。 方滨生书
下图:子云亭在2008.5.12汶川地震中遭到破坏,至今尚未开放,从敞开的门后,可以看见第二进院落中的汉白玉雕杨雄塑像。

子云亭为纪念西汉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杨雄而建,杨雄(公元前53----18年),字子云,蜀郡郫县(今成都郫县)人。汉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王莽建立“新”朝,他校书“天禄阁”,官为大夫。曾做《剧秦美新赋》称颂,以文章名世。据《直隶绵州志》记载:杨雄在40岁时前往京师长安(今陕西西安),曾寓居涪县,在西山有读书台和洗墨池等遗迹。绵阳子云亭始建于隋,因中唐诗人刘禹锡写的《陋室铭》中有“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名句而享誉天下。
绵阳子云亭于1988年迁至西山公园内的凤凰嘴重建,亭高三层,下面二层为阁,阁上重亭,通高21米,总面积1300多平方米。底层立柱128根,顶上飞檐翘角,规模宏大,工艺精湛,气宇轩昂,蔚为壮观,登亭览胜,绵阳全景,尽收眼底。
下图、 西蜀子云亭大门前廊楹柱对联 高显斎撰联 张岳恺 书
八百里飞天大道袖拂云霞高歌过剑门翠柏连新市看旗山雄鼓岭俊宝塔秀神龟灵西蜀名亭蓬荜辉新须知铭陋刘郎早向先生深致敬
两千年吐凤奇才胸罗宇宙余韵腾涪水书台仰古风想长卿赋子安文少陵诗永叔史中华贤哲词章卓古尚有赏心介甫犹令后进倍倾城

原对联由高显齐先生 撰联,白允叔先生书写,现已不存。

陋室铭 刻石镶嵌于大门外左侧墙壁上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
唐 刘禹锡文
下图:陋室铭 方滨生书

子云亭因刘禹锡的《陋室铭》而闻名天下,每年都有很多人慕名前来拜访,绵阳也因此被评为全国十佳旅游城市。
下图:在公园东侧拍摄的子云亭,被地震损坏的飞檐清晰可见

下图、公园西面远看子云亭,依稀可见被地震损坏的断柱和横梁

附:历代诗人咏西山作品
七律·游西山
明·苏民望
赏花时节近清明,策马涪西一步瀛。
仙花芝香春不老,龙池鱼跃水常清。
出尘风景追三岛,入画书台胜五城。
到此顿令心虑息,欲从禅侣学长生。
七绝·游西山 明·苏民望
远骑西山访隐论, 洞门深锁鸟声频。
采芝何处未归得, 满院落花空自责。
游西山
明.尹衮
昨日东山今日西,西山遥望北山齐。
仙云台殿归尘土,岩石犹存姓字题。
扬子仙游不可从,涪西山下访遗踪。
山灵不记千年事,回首东风劝力农。
左绵竹枝词
清.文筱农
有谁提笔怕题糕?载酒邀游意自豪。
偶向西山深处去?子云亭上共登高。
西山观砚石壁所刻扬子云真像歌
清.李调元
西山冤鸟清昼闻,攀藤觅路松颠分。
中有石像须眉古,擘窠书题扬子云。
嗟公吾蜀词坛祖,前无相如竟谁伍?
惜未抽身居摄年,至今后人称党羽。
笑公口吃谈非便,我为公辩当云然。
当年石牛符命起,井边鬼梦呼天子。
市上小儿皆王侯,独君三世官不徒。
可怜闭户真泊如,可怜著述甘穷居。
倘使鼠名缘献匮,肯教投阁为校书。
君不见虞帝匕首竟无凭,渐台美人呼不应。
铜人夜徒悲长乐,罘晓望哭延陵。
奸雄气焰空复尔,藏热收声正如此。
早知一跃能赤族,悔不来参太玄理。
始作虬螭腾九阍,龙蛇不蛰必湛身。
眼前垣子真知己,身后侯芭是解人。
今过西山读书处,令我流连不能去。
拜罢云祠宿鸟吟,似诉长歌明我心。
君不见佐命刘甄何其荼?祸至犹看太白星。
(注:此为李调元十六岁时所作)
全文完
2010-04-22 20:43 发表于【网易博客】
2014.6.17 阅读:537
2018.12.31 阅读(1710)| 评论(1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