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元气小西 | 来源:发表于2017-01-24 16:03 被阅读27次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 读书 ♠

    一个人饿了吃包子,吃到第五个包子的时候饱了,他就想,早知道先吃这第五个包子,一下子就能饱了。

    可别笑话人家。最近看了一篇文章,作者谈起过去几年看了上百本书,如今觉得读的那些书都没什么用,有用处的是最近读的这几本,随后分享了书单。可我认为如果没之前大量阅读的沉淀,他也就不会有如今辨别出好书的能力,甚至连能不能写出好文章都很难说。现在我虽然读的大多是non-fiction,几乎不读fiction,但不可否认如没过去大量的无差别式阅读作为基础,可能现在连正常表达心中所想都做不到。

    每个人所处的人生阶段和思想觉悟水平都不同,当有幸攀上更高的境界时,回过头看曾经的自己往往会嗤之以鼻,但若没有之前那些摸索前进和细致打磨,就甚至只会永远的停滞不前。

    量变能引起质变,但抛开量变只谈质变就是耍流氓。

    ♠ 选书 ♠

    别人的书单是不能拿来直接用的,为了能使大量阅读变得高质,会自己选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整理了几个选书要点,可供参考。

    1. 出版社、作者:选择靠谱的出版社和能持续输出好内容的作者能少走些弯路;

    2. 版次、印次、印数:越多越好,越能说明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

    3. 编、著:优选著作。“编”本质上是对知识的二次整理,这类书籍质量取决于编者的能力,有些甚至还会影响对知识架构的理解。而“ 著”则更多是直接生产一手知识,值得认真研读;

    4. 翻译、原版:受限于译者的水平,作者原本想表达的意思未被翻译出来,甚至翻译有误,对读者来说都是灾难。译作只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读作者母语写就的原版书籍;

    5. 书评:豆瓣或亚马逊的书评可以省却一些筛选的时间,当然,对于书评本身也要有一定的甄别能力才行;

    6. 牛人:牛人都喜欢分享,但牛人的推荐并不是人人适用的。比尔盖兹2016年推荐书单里的SevenevesThe Power to Compet,相信对不少人而言并不怎么能看得下去。更好的方法是找一个类似“高级版自己”的牛人,比方说推崇理想主义,那么对罗永浩的书单可能就会更感兴趣。

    ♠ 浓缩书 ♠

    最近有款阅读APP借助知识经济之风火了起来。APP的宣传口号是“把书变薄,让你变厚”,实际上就是把书籍的大纲框架提取出来,再加上一些原文金句,拼凑成一本“精华书”,将十几万字浓缩到几千几万字,让读者能在几十分钟内“读完”这本书。

    浓缩书是碎片化阅读时代的产物。人们越来越认可知识的重要性,而贪婪和急功近利却会让有些人甚至于连在吸收知识这种事上都要假手于人。过去我们读书提倡的是:

    反复的读,把书读薄,再把书读厚。

    现在倒好,直接把书“变”薄,不知读薄书又是怎样“让你变厚”的,直接把一副人骨架摆在你面前,和站着一个活生生的人能一样?

    快餐式阅读最终留下的只是一些“金句”,那些原本有血有肉的推导论证举例都被抛诸脑后,接着感叹“懂得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懂的哪里是道理,不过都是别人摘选的结论罢了。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浓缩书倒是一个不错的选书工具,花个十几二十分钟的过一遍,这书值不值得一读也就了然于心了。

    ♠ 有声书 ♠

    文字能激发最大限度的想象,把文字加工成声音,就又多了一番意味。

    有声书是很有趣的东西,优秀的朗读者能充分调动起听者的感官,使精神更为集中,沉浸在作者描绘的书中世界。

    有声书解放了双眼,提升了阅读体验,个人认为是阅读故事小说的绝佳载体,还特别适合在碎片时间里愉悦身心。

    ♠ 电子书、纸质书 ♠

    这似乎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电子书和纸质书究竟哪个好?这其实是个伪命题。

    获取知识才是阅读的最深层需求,至于载体是什么,真的没那么重要。哪怕是龟甲竹简,有想要的阅读的文字就行。对于要经常翻阅的工具书类,我会选择纸质书,而对于其他书籍,从便携的角度考虑优选电子书。

    以大多数人的阅读量来说,根本轮不到谈护眼。

    在智能手机还未流行的年代我在一个只能显示两行歌词的MP3设备上读完了几十本鸿篇巨著,那时候唯一的想法也只是“要是屏幕能再大点就好了”,后来在电脑上,手机上,kindle设备上看书,感觉跟我以往的任何阅读体验并无太大差异,我专注的只是阅读本身。

    无论电子书还是纸质书,能读得进去的就是好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fwzb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