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和朋友一起游济源盘谷寺,那里有两个景点非常出名,一个是乾隆御笔厅,在盘谷寺正前门,一个是盘谷寺,因唐代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闻名遐迩。那里庙宇林立,红砖碧瓦,大雄宝殿前锦旗飘扬,只是地理位置偏僻,远离村庄,香火不太旺盛,来往游客稀少。
盘谷寺前有一株翠柏,树龄200多年,据说是乾隆时期种植的,枝叶茂盛,苍翠欲滴,树干弯曲盘旋,古朴遒劲,似乎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乾隆御笔亭呈六角形仿古建筑,六根直径半米的木柱支撑,尖形斗拱,挑檐斗角,内有赑屃负碑,下有二龙戏珠,两只巨龙龙鳞竖起怒目圆睁,龙爪遒劲有力,显示出皇家气派。碑帽上书“乾隆御笔”四个大字。碑文稍显模糊,记录乾隆皇帝考证盘古寺的事迹。
据说乾隆皇帝对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甚是推崇,命官府探寻盘古寺位置,官员们趋之若鹜,纷纷探寻。乾隆皇帝起初认为盘谷寺在河北蓟县,后来河南巡抚认为是在河南济源,并带去历史资料加以佐证,乾隆皇帝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正视自己错误,并写文章刻于石碑之上,并警示自己严谨治学,切勿妄下结论,贻笑大方。“伴君如伴虎。”即使皇帝犯了学术上的错误,学富五车的大臣也不会指出,一面触怒龙鳞,官职不保。相反只会溜须拍马,甘为五斗米折腰。作为皇帝能正视自己错误,反躬自省,严谨治学,这是真正学者之风。
当时官员为巴结皇帝和河南巡抚,在后山绝壁之上,把乾隆御书刻于悬崖石壁之上,这就是摩崖石刻遗迹。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为何这么受乾隆皇帝推崇呢?李愿是盘谷山中隐士,也是韩愈的朋友。韩愈借李愿之口,诉说自己人生理想。“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如果不能在朝廷安身立命,为官施政,那就像李愿一样隐于山野之间,做山中隐士,与清泉嬉戏,与清风为伴,自得其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正是文人士大夫所追求的境界。我想,这也是乾隆皇帝推崇赞赏的原因吧!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居山野,喝清泉,采蘑菇 ,垂钓溪边,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境界?
而作者韩愈自己呢?多么想像朋友一样 隐居山野,但是我还要生活,老婆孩子需要养,不得不“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这是内心多么矛盾,多么痛苦的事情呀!
文章最后作者赞叹:“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韩愈欣赏李愿的隐居生活,写出了内心矛盾与痛苦,含蓄表达着对自己生活现状的不满。这正是儒家士大夫阶层内心苦闷彷徨真实写照。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偶有雅致,寄情山水。我们在盘谷寺山间流连,逡巡其间,探寻名人的足迹,感觉又一次与古人心灵对话,又一次精神碰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