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一上映我先生就开始问我要不要去看,据说票房特别好、评价特别高,而且是有史以来的高。本来我的小心脏是抗拒的,一个关于摔跤的电影,打打杀杀的,人家可是女孩子哎。但我还是去了,考虑到作为一个全职妈妈平时哪有空看电影啊,所以必须画个美美的装盛装出席才对得起这个放风的机会啊!结果咧,我在电影院哭成了狗,连妆都哭花掉了。
刚开始我看到父亲抽着小皮鞭让女儿们锻炼、铁石心肠地剪掉她们的长发,心想:“我靠,这个直男癌病入膏肓了吧,居然利用女儿来完成自己的梦想,女儿们的主权何在啊”。后来女主偷偷去参加了同桌的结婚典礼(大约14岁),她的同桌哭诉自己是多么希望有女主这样的爸爸,起码能为她的未来着想,不会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匆匆忙忙把女儿嫁给一个从未谋面的男子,这一刻我才意识到父亲的严厉要求在她们自己看来如同地狱,但在别人看来却是天堂。
这部关于梦想和坚持的电影,看了以后的确让人热血澎湃,但我从小小的一个侧面却看出了一个让我担忧的问题。
剧中爸爸把心爱的女儿送到体育大学后,仍不忍离去,打算和教练说一说交心的话,也算郑重地把自己的宝贝顺利地托付给另一个老师,结果老师并不领情,冷言相对并且当场给他女儿下马威。在爸爸看来,吉塔绝对有拿下世界赛事的能力,但是在教练的眼里只是希望不要输得太难看。受学校环境的影响,脱离了父亲管教的吉塔渐渐接受了花花世界,从一个没有得冠军就彻夜难免的猛虎,变成了即使输了比赛也能从容淡定地涂指甲的hello kitty。还好父亲及早发现问题,纠正回来,不然一个天才就白白葬送在这个又蠢心眼又坏的教练手里了。
这让我想到了李笑来的一句话,很多人的傻其实是学来的——不是天生就傻。现在放个视频看看我们是怎么学傻的。https://v.qq.com/x/page/o0180h4rzzc.html里面用学习英语做了一个例子,为什么那么多人学了那么多年英语,结果说得最溜的话是:“sorry, my English is very poor”。实际上学习英语并不困难,很多时候我们是被潜意识灌输了我们是蠢的。高考的英语词汇大纲大概是3600个单词,如果能够全部掌握就能够达到一个很好的分数,掌握这些单词需要我们初中加高中一共六年,3600÷6年÷365 ≤2 ,也就是说我们6年的初高中生涯里只要每天背2个单词绰绰有余了,但是这样的信息潜意识在暗示你的大脑什么?“学外语很难的!”、“你很笨的!”、“就你这德行,一天能背2个单词就很不错了!”这些概念简单到植入到你的脑子里,然后骨子里你就不相信自己能学好。很有可能我们就是这样学傻了。
如果这些还不能说明什么,我要告诉你其实有些老师真的不咋地。据我的线人(这你就别管是谁啦)爆料,虽然现在很多学校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但是很多组建心理咨询室的老师是由比较空闲的美术或体育老师充当的。本身心理咨询就是比较困难的一项工作,即便是有心理咨询资质的人都不一定能够解决好,不是这个专业的老师能够起到实质的作用吗?我还听说当地各个学校心理咨询老师集体培训,课上有一个心理老师在实践中出现了问题,结果培训老师问的问题一问三不知,本来孩子只是有退学的想法,结果咨询做完孩子直接退学了。碰到这样的老师你害怕吗?
当然我肯定以及确定很多老师都是好老师,但是万一小概率事件遇到了像吉塔一样的教练(要知道他还是最好的体育学校顶尖的摔跤教练),难道看着他糟蹋我们辛辛苦苦栽培的好苗子?这个时候你能否把孩子从水深火热中救出来呢?我惊出一身冷汗。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一句话“A child educated only at school is
an uneducated child”。学校教育只是教育要经过的阶段,但不是教育的起点和终点,真正的教育还是在父母和家庭。所以真的不能偷懒,再好的学区房,都不如自己家的书房,再好的教训也不如耳濡目染言传身教来得靠谱。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