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王通

作者: 墨轩听雨 | 来源:发表于2017-05-28 11:07 被阅读42次

    王通,字仲淹,隋末大儒。于隋开皇四年出生于书香门第和官宦之家。他的父亲王隆,曾担任隋朝为皇帝管马的管员(太仆)、国子监的高级教师(国子博士),后来担任乐昌令,迁猗氏、铜川,称铜川府君。王通自幼聪颖,勤奋好学。在父亲的指导下读书,获得了很多知识。十岁时遵照父命,模仿孔子的《春秋》而做了《元经》。十八岁时外出求学,拜见了很多名人,获教日增。先后研究了《书经》、《诗经》、《礼记》、《乐经》和《易经》等经典著作,学识大进,造诣颇深,别人都要经考试才能成为秀才,而他是“免检产品”,直接被举为秀才。十九岁时被封为蜀州管户籍的官员(司户),辞而未就。二十岁时以周济苍生、振兴国家为远大志向,赴京城长安,在太极殿向隋文帝献《太平十二册》。文帝听后,非常高兴,认为是天赐良才,大有相见恨晚之慨,便予以热情接待。不料在群臣反对下,文帝不敢按王通的意愿去办,通愤而退居家乡龙门万春乡甘泽里。炀帝继位后,三次召用王通,未往。在家乡著书讲学,他讲的主要内容是宣传和发挥孔子的“仁”和“礼”学说,强调爱护人、同情人,恪守本份,上下有序,并修正了孔子儒学中轻视体力劳动、提倡愚忠国君的旧意识。同时,对当时盛行的佛道二教,有比较现实公允的观点和态度,能看到他们在特殊领域的认识论精华,主张儒、佛、道三教可以合一。

    一、大智知止

    夫子说:说话不合常理,没节制,行为不检点不谨慎,就会自取其辱。他还引举了很多不靠谱的社会行为,如行动轻率、言多、知错不愿改、洋洋自得不知羞耻、爱好奇异怪诞,行为放荡无约束等,他认为这些行为对人无益处,一定有不好的结局来回应。聪明的人懂得,万事皆有度,把握住分寸很重要,该说的时候要说,该哑的时候要哑,该进的时候要进,该退的时候要退,该显的时候要显,该藏的时候要藏。

    二、有功不伐

    子曰:过而不文,犯而不校,有功而不伐,君子哉!犯了错误不掩饰,受到侵犯而不计较,有了功劳不向人夸耀,这才是真正的君子。他看不起用卑鄙自私的方法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人,认为这不是君子所为,以上几点在现今社会能做到的人都微乎其微,而夫子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就努力让自己和学生做到。

    三、相时而动  随机应变

    夫子说:清廉而不孤立,正直而不固执。说明了夫子不固执已见,而是善于变通之人,这一点在唐初几多名臣身上都可以寻出踪迹。有人问他如何立功立言?他则答,急于成功是失败的根本原因,贪宽求广,正是狭獈的表现,急于求成往往欲速而不达,一定要量力而行,相时而动。

    四、慧眼识人

    夫子说:“观察一个人,富裕了看他与谁结交,贫困时看他追求什么,显达时看他有何爱好,运气不好不得志时看他的行为,就能够了解他的为人了。这就是夫子的认人之术,用于今日,仍然适合。

    五、预言成真

    文中子说:“外表平和,内心仁德,行为恭敬,坚守道义。”他私下对董常说:“隋朝的大厦将倾,不是一人一木撑得了的。”他说,位尊而实危,智者不就。大智知止,这就是朝廷多次召而不就的主要原因。《文中子世家》记载,“仁寿三年,文中子盖冠矣,慨然有济苍生之心。遂西游长安,见隋文帝。帝坐太极殿,召而见之,因奏太平之策十有二焉。推帝皇之道,杂王霸之略,稽今验古,恢恢乎若运天下于掌上矣。帝大悦,下其议于公卿,公卿不悦。时文帝方有萧墙之衅(内部矛盾),文中子知谋之不用也,作《东征之歌》而归。歌曰: 我思国家兮,远游京畿。忽逢帝王兮,降礼布衣。遂怀古人之心兮,将兴太平之基。时异事变兮,志乖愿违。吁嗟道之不行兮,垂翅东归。皇之不断兮,劳身西飞。文帝闻而伤之,再徵之,不至。

    六、知错就改

    文中子说:“改正过错要毫不吝惜,且不推责于他人。没有过失的人是因他善于补救过失。”说明夫子积极教育门生直面存在的不足,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完善提升。文中子说:“听到诽谤就动怒,那是招谗言的根由。见到赞誉便喜欢,那是谗言的传媒。若能断绝根由,去掉传媒,那么谗言佞语就遥远了。”

    七、居近识远 通今博古

    子曰:“居近识远,处今知古,惟学矣乎?”

    文中子说:“住在家里,就会知道外面的事情,处于今天,就会知道以前的事情,这只有勤学才行。”说明夫子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非常关心时政,非常善于学习。

    八、德不在年,道不在位。

    不用卑鄙自私的方法贬低别人,抬高自己。有德不在于年龄的大小,以贤德者为上。有道不在于职位的高低,有地位而无道者,即使得了富贵也是守不住的。文中子又说:“重知识积累而轻视明晰的道理,才华过人而品德低劣,这是不正确的呀。”他的儿子王福畤为交趾令,大兴文教,士民德之,至今祀之,号王夫子祠。(光绪三年梧州郡署刊本)可见王福畤受其父影响人品高洁,有德民敬。

    九、重视实践 联系群众

    知之者不如行之者,行之者不如安之者。

    文中子说:“只懂得道理的,不如施行道理的。施行道理的,不如安稳不动任其自行的。”

    子曰:“闻难思解,见利思避,好成人之美,可以立矣。”

    文中子说:“听说人有困难就想去排解,遇见有利事就想法回避,喜欢成全别人的好事。人具备这三种品德就可以自立了。”

    《中说.事君篇》:“乡人有水土之役,则具畚锸以往,曰:‘吾非从大夫也。’

    以上这些说明王通积极化解矛盾,积极参与劳动耕作实践,善于联系群众。这比古代一些文人墨客远离布衣白丁而孤芳自赏,要好上千倍万倍。

    夫子十五而为人师,门人近千,达者甚众,数位辅佐唐太宗李世民治理国家,政绩突出。夫子三十四岁在故乡万春乡甘泽里辞世,弟子私谥其为“文中子”,人们为了纪念他,将镇名改为“通化”,即王通教化之意,他是隋末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思想与唐之贞观之治有直接关联,他周济苍生治理国家的远大志向,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原因,目标并没有得以实现,但他通过教化门生,影响他们在促成唐贞观之治上起了很大作用,只可惜夫子三十四岁时英年早逝,实在是让人觉得可惜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话王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gac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