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爱发动态的苏轼,离了朝堂也是妥妥的网红大V

爱发动态的苏轼,离了朝堂也是妥妥的网红大V

作者: 山村静听 | 来源:发表于2020-08-16 17:21 被阅读0次

    宋朝,在历史上是一个屈辱的时代,钦徽二宗被掳,皇室崩离,前朝后宫皆悲,万目苍夷,不如走卒,民众流离无所归,如同地狱。但宋朝的早期,因重文轻武,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许多发明创造也在此时兴起。

    比如发明于唐朝,成熟于宋朝的印刷术。宋朝官方十分重视教育,宋真宗赵恒更是抛出《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无车毋须恨,书中有马多如簇。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

    而涉及到教育必定需要大量的教材,所以,宋朝官方鼓励大宋民众私自印刷教科书。售书有市场,刻书受鼓励,民众自然是积极响应。

    读书的考秀才,刻书的搞技术,卖书的争经济,一条读书产业链拉动市场的繁荣。造纸术和印刷术在此时已不在话下,大大促进了新媒体小报消息的诞生。

    读书人一多,就有了看书买报的需求,小报消息就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此时,普通民众也开了始热衷于聊时政、八卦。

    而在北宋,有一位新媒体大V,不仅自己爱发动态,而且关于他的小报消息也是满天飞,这位大∨就是苏轼。

    他对书、画、诗、词、佛、禅无一不精,所以在各个领域他都占有一席之地,在各个版块也都可以聊他。他不仅在官方享有声誉,在民间更是有扎实的群众基础,他不仅是朝廷命官,还是农夫与美食家。

    一、爱发动态惹的祸

    我们都知道这位大Ⅴ文采了得,动不动就诗兴大发,洋洋洒洒来一篇。这不仅为他赢来了旷世功名,更是引来了无妄之灾。

    乌台诗案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让他从万众瞩目一下子陷入尴尬境地,并一路被贬了下去,直到65岁去世,还奔波在外放的路上。

    说起乌台诗案,也是他爱发动态闹的。你说一个忠君的儒家学者,能反动到哪里去?但就是有人看不惯他的那个狂傲劲,要把他往死里整。

    苏轼是个真性情的人,有什么话就说,从来不过脑子,他的朋友遍布三教九流。

    有一次,他吃到刘监仓家的酥饼,觉得好吃,就问:“饼这么酥脆,有名吗?”对方说:“没名呢。”他就顺手给别人起了个名,叫“为甚酥。”

    还有一次,他喝到潘酒监的酒,觉得味道酸,便脱口而出:“这酒肯定是做醋时放错水了吧?那就叫错著水吧。”

    如此大大咧咧的一个人,与普通人嘻嘻哈哈没毛病,可对那皇帝老儿,还是得小心点吧。可他依然我行我素。

    苏轼在杭州、密州、徐州都干得不错,元丰二年三月,被调到湖州任太守,按老规矩,走马上任后得向皇帝老儿提交一封“感谢信”。

    天真的他以为只是走走过场,便兴之所至胡口诌来,写了一封吊儿郎当的信交给了皇上,表面感谢,实则反讽,信中说:我又笨又蠢,既没什么名,又没什么功,何德何能让您把我提拔到这么重要的位置呀。我不合时宜,不适合与一批“新进”干部陪在您左右,感谢您把我外放,我一定好好干。

    皇帝不在意,御史谏官可不能坐视不理呀,于是一道圣旨,把苏轼连夜从湖州捉拿了回来。

    苏轼怕得要死,几次在途中欲投湖自杀。我们的偶像大V苏轼就是这么可爱,他可不是一个画像上的英雄天不怕地不怕,而是跟我们一样有血有肉还怕死。

    其实宋朝有规定,“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苏轼这罪就是有点言语不敬,措辞不当,敲打敲打也就过去了。

    可谁叫这位老哥儿爱发动态呢?把柄都落在别人手上了,审问来审问去,开始上纲上线,“新进”们把他往死里整。

    宰相王珪出示他作的《王复秀才所居双桧》其二:

    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

    王珪的理由是,龙指皇上,蛰龙是指地下的龙,你这是几个意思?

    苏轼解释说,此龙是王安石所作之诗“天下苍生待霖雨,不知龙向此中幡”中的龙。但他作的诗有几百首之多,怎么解释得清楚、怎么能解释得过来呢?

    苏轼抱着必死的心住在乌台的牢房中,后经弟弟苏辙和多位同盟知己相救,才保住了一命。

    二、旧习难改的大V,刚出牢房就发起了动态

    苏轼出狱时,已至除夕,大街上一片祥和安定、欢天喜地的景象,苏轼呼吸了一口新鲜空气,又发起了动态:

    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

    如果不是曹太后叮嘱神宗,说苏轼和苏辙中进士时,仁宗高兴地对宫人说,刚为子孙物色了两个宰相之材,劝神宗别听信小人谄言害了忠良,苏轼肯定又会被抓进大牢。

    神宗与苏轼斗了几个回合,也知道苏轼就这么个人,一身本领,也一身臭毛病,爱说就说,爱笑就笑,爱哭就哭。

    苏轼被贬黄州,荒凉僻静,人烟稀少,物质匮乏,一无官爵,二无俸禄,在这他乡异地,如何养活一家老小,这不得不是他担忧的问题。

    好在时任黄州太守的徐君猷,仰慕苏轼人品和文采,给予了诸多照顾,又在好友的帮助下,得到了官府批给他的一块废弃坡地。

    三、千年网红修成之路

    在黄州这僻静之地,他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网红事业,走进附近的安国寺,他发

    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以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

    来到赤壁坡,他发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下雨了,他发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与朋友饮个小酒,在路上踏着黄泥而行、日常做个小莱,生活中万事不拘,他总忘不了要发发动态。

    他人虽在荒芜的乡野,整个喜欢上网的北宋人,没一个不知他在干嘛的。有时候,他随手发的动态还会引起乌龙,就如现在某个明星深夜睡不着,偶尔来的三言两语,也会引起路人的纷纷猜测。

    一次夜生活晚归,叫门门童不应,他来到江边独坐,发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没想到发完动态去睡觉,此事已传遍黄州,大家都知道了苏轼昨夜在江边坐了一夜,还有人据“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造谣,说江边只剩下苏轼留下来的衣服挂在树枝上,人已不见。

    这下可急坏了在黄州当差的太守徐君猷,如果朝廷放的一个人在他这里不见了,他可就麻烦了。于是,徐君猷火急火燎地赶往苏轼住的“雪堂”,一进门,就听见鼾声如雷,一掀被,可不正是他,睡得香香的!

    因为苏轼很少断更,北宋网民看他的动态成了每日必做的事情之一,如果几天未更新,必有人去拜访,因为他有可能生了病,民间一直就有小病小灾去探望亲友的习惯。

    可是有一次,苏轼断更过月,也还没动静,神宗正在踌躇,用饭间,忽闻小报消息传来,说是苏轼病逝。神宗陡然情绪低落,无法继续用餐,连忙召唤一朝中任职的苏轼亲戚来询问,后经亲戚联系,搞清楚实情,才知苏轼病了几月未出门,也就没有心情发动态,停更了一段时间。直到苏轼身体养好后,继续开始发动态,小报消息的谣言才制止。

    造纸术和印刷技术的技术日臻完备,北宋的新媒体小报消息也渐渐崛起,但请这些小报消息的传播者具有点专业精神好不好?别总是道听途说,以讹传讹,听到点风就是雨,只想赚流量。

    这不,搞得我们神宗皇帝都差点被骗了。网络大V苏轼从二十岁起就在北宋的新媒体时代红到老,现在在二十一世纪又从线下红到了线上,他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了苏东坡效应,他的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羹等等都成美食名单,还有他在杭州留下的苏堤春晓、三潭印月已成了世界名胜,虽然他离我们已逾千年,但他的传说和他的故事还在这个世界长盛不衰。

    北宋新媒体造就了网红大V苏轼,新中国新媒体造就了李子柒,你知道一个网红是怎样炼成的吗?他不仅仅要自带流量,还要有自己的文化底蕴,并用自己的一生坚持输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爱发动态的苏轼,离了朝堂也是妥妥的网红大V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gazd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