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如果你不想做一只仓鼠,可以看看这本书

如果你不想做一只仓鼠,可以看看这本书

作者: 席子Xizi | 来源:发表于2018-08-07 13:02 被阅读32次

之前看过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来自台湾作家高阳写的《红顶商人胡雪岩》。

说胡雪岩是大清首富,可人到中年却得了抑郁,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胡雪岩派手下到各地开拓市场,租房、雇人、各种税费打点,还要做慈善事业,建学校、修路、架桥等,每一样都要花钱,穷苦出身的胡雪岩每天看着白花花的银子往外流,实在心疼,却又不得不花,最后只能抑郁了。

后来胡雪岩身边有个聪明人跟他说:“您别只盯着钱,您要把目光放在您做的事情上,您看这边开了一家药店,那边开了一个钱庄,这边修成了一座桥,那边又建了个学校……您每天做成这么多事情,多值得骄傲啊!”

胡雪岩于是转变了注意力,抑郁很快就消失了。

要知道胡雪岩是当时的“中国首富”,资金最多时高达二千万两以上,但他还是会因为金钱而抑郁,幸福感并没有随着金钱而水涨船高。

这个故事让我知道,金钱只是一种工具,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如果我们的眼睛只盯着钱,就成了金钱的奴隶。知识也是如此,很多人现在眼里只看得到「一年读了300本还是100本书」,真正用起来书可能不到两位数,成了一个只会「囤积知识」的「仓鼠」。

要知道未经思考和实践的知识都不是你的,只有将学到的知识运用起来,才能给你带来切实的利益,而大岩俊之的《实用性阅读指南》就是一本教你用把囤积的知识用起来的书。

作者大岩俊之学生时期也是个不爱读书的人,大学毕业后曾在4家公司担任销售,业绩始终第一。2010 年开始独立创业,中间走了许多弯路:他发现”成功人士皆为读书家“,因此尝试在一年内读了300本书,但是完全记不住;后来学习了些阅读技巧,阅读变得有效率,也能够记住书上的知识,但是对事业依旧没有任何帮助。

最终他意识到,光读书不实践,所以的努力都只能付诸东流。因此大岩俊之根据多年创业经验写了这本《实用性阅读指南》,不但教大家高效地获取知识,更重要是将学到的知识付诸行动。

《实用性阅读指南》是一本实用类商务书籍,这类书籍大多只讲述技巧和背后的理论,本书却少有地讲到了实践的方法,十分难得。《实用性阅读指南》里面的技巧特别适合用来阅读实用类的商务书籍,但不适用于小说、散文等书籍。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看大岩俊之是如何通过阅读创业成功,成为一名研讨会的自由讲师的。大岩俊之主要从读书前—读书中—读书后三个层次来指导我们。

1、读书前:如何提高阅读效率?

2、读书中:如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3、读书后:如何将书中的知识付诸行动?

一、深入阅读前的准备工作

现在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你周围的空间里有几个蓝色的物体?在心中记下这个数字。

接着睁开双眼,扫视周围,看看到底有多少个蓝色物体。

此刻你是不是感觉周围的蓝色物体都变得鲜活起来,瞬间进入了你的眼帘,你甚至在心中感叹:”原来我身边这么多蓝色的东西,刚刚我都没有发现!”

看,这就是主动意识对于把握信息的力量,它能够提高你抓取信息的效率。

为了快速抓取一书本的重要信息,在深入阅读前我们也要提高主动意识。

需要以下三个步骤。

知道自己读这本书目的。

浏览序言、目录、后记等部分,大概了解这本书的内容。

决定是否要深入阅读这本书,并确定深入阅读的目的。

第一步是搞清楚自己读书的目的。

我们购买一本书肯定是有目的的,比如为了收集素材,想学习如何沟通,想要了解人的心理,也可能只是因为这本书很流行。

总之你要清楚通过阅读这本书,你想得到什么,找到自己阅读这本书的原动力。

第二步是浏览序言、目录、后记等部分,大概了解书的内容。

根据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发现的“二八定律”:“社会上20%的高收入者占有80%的社会财富”,作者大岩俊之认为这一定律也可以应用到书上,那就是“全书最重要的20%,占用80%的内容”,也就是说一本书的重要内容只占整本书的20%。

通过浏览一本书的序言、目录和后记,可以了解一本书的主要内容,快速定位对你重要的20%,确定这本书是不是值得深入去读,能不能帮助你「收集素材」,「学习沟通」,「了解人的心理」。

第三步是确定深入阅读的目的。

如果你觉得一本书是值得深入阅读的,你就想想深入阅读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

比如你可能会想,

“哪些内容对我下一次演讲有用?”

"哪些内容对提高我的工作效率有帮助?"

"哪些内容对帮助我管理自己的情绪?"

“这本书最重要的是哪三点?”

以上三个步骤是深入阅读一本书之前的准备工作,可以帮助你提高阅读的主动性,更有效率地阅读,从而增加对书本的理解。

二、边读书边做笔记

做完读书前的准备工作,我们要开始深入阅读一本书了。

你一定有“读了书却不记得其中内容”的苦恼。

放心,这不是你的错,因为我的大脑本来就是这么设计的。

在池谷裕二的《大脑构造与科学学习法》中提到,人的大脑中约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如果把接触过的信息都记忆下来,不到5分钟大脑就要因存储空间不足而“死机”。大脑为了保护自己,平时会不断删除信息。

因此我们需要边读书边做笔记,给大脑“扩容”。

大家熟知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如果你不主动记忆知识,很快就会忘光所有内容

边读书边做笔记有两个显著的好处。

一是提高大脑的主动性,增进对知识的理解。

另一个是作用,是加强对知识点的记忆。

在众多的制作读书笔记的方法中,作者大岩俊之推荐的也是最能够提高记忆力的“思维导图”法。

思维导图是英国教育家托尼.博赞提倡的一种思考方法,是一种和我们的脑神经细胞形态非常接近的形式,它将我们头脑中正在思考的内容,以可视化的图形呈现,并以简洁、色彩多样的图画来刺激我们的大脑,让知识的记忆变得深刻。

作者大岩俊之介绍了自己平时绘制思维导图包含的四个主要内容。

1、书名

写上书名、作者、出版社、发售日等,这样关于书籍的信息就一目了然。

2、读书目的,深入思考的目的

这里是根据第一部分的阅读目的来写的。

先大概写下你购买这本书,想要阅读它的原因。

再写下深入阅读的理由,或者是你阅读这本书想要获取的详细知识。

3、答案

根据阅读目的,写下从书中寻找的答案。这一部分的内容通常最多,也最关键,因此需要进行归纳总结。

4、感悟

如果你按照上面的步骤认真读完一本书,一定会有很多感悟,把他们都写下来,这是属于你的灵感宝库。

画思维导图时需要注意,思维导图的每一个节点尽量以关键词的形式来呈现,而不是一句话,不要把思维导图写成文章。同时,向外延伸的所用分支尽量使用不同的颜色,会更容易分辨和记忆。

绘制思维导图可以采用手绘的方式,也可以下载iMindMap软件在电脑上绘制。

这是我用iMindMap绘制的《实用性阅读指南》的思维导图

绘制思维导图并把它填满的过程,就是你带着问题从书中寻找答案的过程,既增加对书本的理解,也加深了记忆。

下面来到最后一部分,将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上来,这是你真正拥有知识的关键一步。

三、知识指导实践

莫提莫.J.艾德勒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说过:“任何实用性的书都不能解决该书所关心的实际问题,实际的问题只能靠行动来解决。”

大多数人都知道行动的重要性,却因为害怕失败而止步不前,不愿离开现在所处的舒适区。

大岩俊之也是如此,从决定创业到真正开始创业,中间间隔了5年!他深谙这种恐惧心理,因此提出了采取缓慢小步的方式,将大目标不断细化,细化到当下可以立刻做的事情。

具体行动参照以下5个步骤:

设定行动目标,想象自己达成目标的样子

明确现在的位置,思考与行动目标之间的差距

写出能够填补差距的行动,挑出最的一项

将行动细分成从明天就能开始的小步骤,确定需要实施的事情

将行动告诉他人,立刻付诸行动

第一步设定行动目标。

就是你心里想的“读完这本书我要这样去做”,“读完这本书我想变成这样”。

你的行动目标和第一部分的读书目的要尽量接近,行动起来才比较方便。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买了一本菜谱,你读这本书是想知道川菜怎么做,你抓取的重点、笔记都是根据川菜的食谱,但最后你的制定的行动目标是要做一道粤菜,这样你的知识是没法指导你的行动的。

同时行动目标要尽量数字化。

比如你读了一本帮助你跳槽升职的书,设定行动目标为:尽快跳槽。这个行动目标就不够数字化。

再看另一个行动目标:在2年内,成为100人规模的互联网公司的市场部经理,年薪25万。

后一个目标明显比第一个更清楚,更容易实践。

同时要注意行动目标不可与现实差距太大,无法实现。

你可以按照SMART法则来进行行动目标的设定,衡量你的目标的数字化与可行性。

制定好行动目标,你需要想象自己目标达成的画面,为行动增添动力。


第二步是思考现在与行动目标之间的差距。

问自己“如果说达成目标时候的状态是100%,现在的状态是百分之多少?”

我们假设现在的状态是40%,如果让你直接从40%到100%是有难度的,会让你畏缩不前。

因此我们把现阶段的目标设定为,从40%到50%。

增加10%,既可以有所成长,又不至于太难实现。


第三步是找出怎么做,才能从40%到50%的。

这一步需要你想一些具体的行动方案,你可以使用5W1H的提问方式进行思考。

what:需要做什么?

why:这么做有什么好处?

who:和谁做这件事?

when:什么时候做这件事?

where:在什么地点做这件事?

how:具体怎么操作实施?

假设行动目标是“在2年内,成为100人规模的互联网公司的市场部经理,年薪25万”,为了从40%到50%的,先写下以下具体的行动方案。

1.下次我要自己负责一个营销项目

2.向部门经理说自己想要尝试负责项目

3.向前辈学习负责项目的经验

4.在下一次的项目会议上毛遂自荐

尽可能多得写下来,然后选出最想做的一条。预测一下做这件事情的后果,是否是自己想要的或结果是否能够承受。

第四步是将行动方案细分,分成从今天就能开始实施的小步骤

假设在上一步中选择了“在下一次的项目会议上毛遂自荐”。想想为了增加成功的机率,这一周能够做些什么?

把你的想法,准备工作,心情都写下来。

1.想要询问周围同事的意见

2.用一天时间整理以前参与过得项目,证明自己的能力

3.用3天的时间了解下一个项目,提前准备方案

4.如果能够达成目标,我一定会备受鼓舞!

最后一步就是和你信任的人分享自己的行动计划。

如果对父母说不出口,可以跟爱人、挚友分享,也可以写在朋友圈,微博,总之一定要告诉他人。

通过以上五个步骤,就可以把一个很大的行动目标,变得触手可及。给自己增加一点点挑战性,又不会觉得不舒服,这样一步一步向前进,慢慢走出舒适圈,获得更多的成长。


诗人歌德说过:“只有那些理解财富的人才会致富”,守财奴,只是给别人的金钱当保安。读再多的书,如果不加以使用,你也只是守着别人的知识,把自己的大脑当成别人的运动场。

所以,与其比较一年读了300本书还是100本书,还不如先把大岩俊之的这本《实用性阅读指南》掌握好,提高阅读效率,学习制作笔记,最后付诸实践,用知识指导生活。

这样就把知识从「无用的囤积」变为了「实用的指导」,让知识助力你的成长,逐个攻克人生目标,扩大人生的可能,收获人生的幸福。

相关文章

  • 如果你不想做一只仓鼠,可以看看这本书

    之前看过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来自台湾作家高阳写的《红顶商人胡雪岩》。 说胡雪岩是大清首富,可人到中年却得了抑郁,这是...

  • 仓鼠的小镜子

    我和我的小仓鼠, 来到小河边。 小仓鼠在小河下面, 小仓鼠又在小河上面。 你说哪一只仓鼠是真? 你说哪一只仓鼠是假?

  • 我的小仓鼠(贝贝第一篇)

    我有四只小仓鼠,一只三线仓鼠,一只银狐仓鼠,还有一只布丁仓鼠和一只老婆婆。三线仓鼠叫巧克力条,银狐仓鼠叫小奶油,布...

  • 如果可以

    如果可以 我不想做一只 待在笼子里的鸟 如果可以 我想做一只 自由自在的鸟 我想 闻闻小草的芬芳 感受春风拂面 看...

  • 如果你在迷茫,可以看看这本书

    我是在高中的时候知道季羡林先生的,不知道是在那一本书上看的,简介说他很厉害,是国学大师,上面有一张他背着手一头白发...

  • 我想做一只鸟

    我只想做一只鸟, 可以略过你的头顶微笑; 我只想做一只鸟, 可以站在你的肩头轻吟; 我只想做一只鸟, 可以用我细细...

  • 你在想什么

    你想做个什么 如果可以 我想做白天的太阳 夜晚的月亮 只要对你来说 可以常常想起的事物 哪怕做一只青蛙 困在井底 ...

  • 如果可以,我想做一只蝙蝠

    在校园走,我徘徊着,冷冷的风吹着脸,我睁不开眼,于是,我就在夜空下闭上了眼,走进一片漆黑的世界...... 靠着往...

  • 如果有来生

    如果有来生 想做一只米黄色的小仓鼠 不用学数分和金融 每天透过玻璃橱窗 观察来来往往的人群 过着单调而乏味的生活 ...

  • 如果你可以不工作,你最想做什么?

    热播韩剧《金秘书为何那样》给这个炎热的夏天带来了甜甜的感觉,剧情主要讲述母胎单身的金秘书在29岁时,跟老板提...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果你不想做一只仓鼠,可以看看这本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ger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