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子女的养育过程中,我们发现冲突是很大的挑战。在刚才的例子中,不论孩子们发生冲突的原因是什么?父母试图帮孩子扯平或进行决断只会让问题更严重。当父母干预孩子之间的冲突时,其实是在剥夺孩子们自己学习解决冲突的机会。很多父母用了很多办法,想制止孩子之间的战争,可结果是战争照旧。我们会因为孩子间的冲突愤怒,常常是因为我们觉得自己对孩子的利益肩负极大地责任。结果是,我们无法让自己从问题中脱身,无法客观看待情况。如果在上述例子中,爸爸可以真诚地说:“我很同情你们碰到了这个难题,但是我相信你们两可以解决。”把责任还给孩子,不让自己卷入和自己无关的事情,这样,同时也消除了孩子希望用争吵得到爸爸关注的预期效果。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大大小小的冲突和争执,要想培养出应对冲突的技能,就必须从日常生活中学习。如果孩子们每次冲突都由大人解决时,孩子就学不会如何解决困难,将来,当他遇到不高兴或者不顺心的情况时,就会觉得无所适从。
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呢?
1、不介入孩子间的冲突。如果孩子们的行为扰乱了全家的和谐氛围,爸爸妈妈可以表示,如果他们愿意一起愉快用餐,就可以一起留下来。一旦发生争执,孩子们必须都离开餐桌,这样,孩子们就学会了和平用餐,要求孩子们离开餐桌时,父母不要介入孩子们之间的冲突,不要评判,只表现出温柔而坚定的态度即可。如何孩子之间的冲突,比如视频中的例子,也许会让大女儿对妹妹产生敌意,姐妹们本身可以解决,但因为父亲的参与让大女儿心生恨意,小女儿学会用这样的方式取得胜利,不利于孩子间的合作。让孩子自己解决,孩子们就能建立起更加平等和公正的人际关系。他们会从实际行动中学会礼貌、平等、遵守规则、相互体谅和尊重等品质,这些恰恰是我们希望孩子们学会的人生性格和技能。
2、要做到一视同仁。在视频的例子中,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位爸爸没有做到一视同仁。他卷入了这场冲突,让两个孩子也把彼此当做竞争对手。如果我们把孩子们当成一个群体对待,也就是一视同仁,就能规避没必要的竞争以及竞争产生的负面影响。当我们惩罚一个孩子,其实是加强了孩子之间的竞争,让孩子对立起来,是在激励他们寻找他人的认可,而不是合作和贡献。把孩子们放在同一条船上,一视同仁通常都会有很好的效果。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大的一般要让小的”,这其实是家长对“公平”的另一种执着。这样坚持的人认为有能力的人应该让着没能力的人。长此以往,会带来以下四种后果。
A、怨恨,老大怨恨弟弟妹妹,也会怨恨爸爸妈妈,甚至长大成人后也无法化解“不公平”造成的心理伤害。
B、报复,父母不在面前的时候,老大很可能不在保护弟弟妹妹,有可能通过“报复”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报复”的行为也会针对父母。
C、反抗,孩子并不会一直被压制,等到他们有力量的时候,就会反抗,通产小时候比较乖巧顺从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就很可能通过叛逆来反抗父母。
D、退缩,一直被要求忍让的孩子,会形成退缩不敢表达的性格,及时是自己应得的,也不敢争取。
事实上,在“大让小”的战役中,老二因为一直被保护,有可能变得更加肆无忌惮,即使犯错误了也不会感到害怕,因为总有父母替自己撑腰,这对老二的发展也没有好处。
3、用合作代替竞争,孩子们的出生顺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们的看法。他们通过外在环境和内在环境的认识,了解自己的“家庭位置”,从而拥有自己的家庭星座。比如两个家庭中的老大共同点会比同一个家庭中老大和老二之间更多。如果父母经常在老大和老二之间对比,孩子们就会形成竞争,老大强的部分,老二也许会觉得比不过而自动放弃,寻找自己能够超过老大的一方面。家长误以为这样的方式会让孩子们更努力,事实上会让孩子更加气馁。所以,放弃竞争,放下比较。让孩子们一起合作,鼓励每一个孩子做的好的部分,可以鼓励的内容一样,鼓励的点一样,当我们心中没有了比较,孩子反而会发展出更多的优势,而不会因为比不过而放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