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灵感”这个词,成为了我和孟先生交流过程中的高频词汇。今晚想结合一段视频的制作过程的心得,来说说最近对“灵感”这个词的新理解。
灵感是一种“形式主义”。这里的“形式主义”完全是字面意思。在融媒体、小视频盛行的今天,当摆脱口口相传、线性文字、立体图片,结合音频、视频的融合产品更容易抓住人的眼球,更符合人们对文化感受、知识消费的需求。在保留内容,改变形式的基础上进行融合,就会产生新灵感。
灵感是一种“技术娴熟”。很多知识、技术、工具,我们知道它在那里,知道它怎么用,可是因为用的不熟,只知用法一二,不知用法三四。
就像关于丹麦物理学家玻尔的粉丝故事一样。有这样一道题:“给你一个气压计,你怎么用它来测量一栋楼的高度?”答案其实很简单。地面的气压比较高,高处的气压比较低。利用地面和楼顶测到的气压值,就可以推断出大楼的高度。玻尔的另外几个回答让人大跌眼镜:
他说可以把气压计拿到楼顶,另外带一根很长的绳子,把气压计系在绳子的一头,再把气压计垂向地面,等气压计碰到地就收回来,收回来的绳子的长度就是大楼的高度。
把气压计拿到楼顶上,然后一松手让它自由落地,通过测量它落地的时间,就可以根据自由落体定律算出大楼的高度。
有一个最简单的答案:可以去找大楼的看门人,跟他说如果他能告知大楼的高度,就把气压计送给他。
虽然有些回答比较离谱,但都符合物理学规律,把规律用到极致,这就是灵感乍现时吧。
灵感是一种“复加呈现”。技术工人往往只拘泥于技术钻研,作品缺乏文化底蕴;知识分子往往过于强调文质情怀,对技术的掌握过于肤浅。这就会出现两种情况,要么作品世俗化,要么作品平庸化。因此,好的作品必然带着对文化的理解,对技术的极致运用。这里最好的例子莫过于中国海报奇迹黄海。今天在一篇推文里看到黄海为《千与千寻》、《龙猫》、《影》、《黄金时代》、《钢笔》、《我在故宫修文物》、《道士下山》、《念念》、《一代宗师》、《太极》、《太阳照常升起》、《白银帝国》、《寻龙诀》、《花木兰》、《让子弹飞》、《大鱼海棠》……做的宣传海报,真心感叹作品内涵和技术运用结合的恰到好处。看起来很美的油画,不知经历了多少层的铺垫和修改,最后完美的复加呈现。
对形式的创新运用,对技术的娴熟掌握,对各类文化的深层理解,叠加形成的,或许就是我们常说的灵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