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两天,云南鲁甸8岁男孩冒着严寒去上学的新闻走红网络,看到这一幕,很让人心疼,也引人深思。
我不由地想起了我们那时候的上学路,也充满了艰辛。尤其是在这样寒冷的冬季。
我在四川的东北角长大,那里毗邻高大的秦岭山脉,90年代末的冬季,比现在冷得多。凛冽的寒风不断的从耳边刮过,刮得树木沙沙作响,刮得房屋摇摇晃晃,惹人厌恶的北风总能见缝插针似的钻进人们的衣物里面,直逼心脏。
北风往往伴着冷雨,或者飘雪。我们就是在这样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完成学业的。

读一年级的那个冬季,班主任东拼西凑找来了三个火盆,我们每天早晨从家里拿一根手腕粗的木柴到学校,当然,有好些男同学是每天早晨到离学校很近的别人家的地边拔一根篱笆桩,到校后,三四个人一组,手忙脚乱一阵,把柴掰断架在火盆上,点燃。三盆火熊熊燃烧起来,火苗和烟雾迎风乱窜,等白烟减少了,再搬到教室里去,但教室相对封闭,烟雾在里面集聚,弥散,常常熏得我们泪流满面。火盆放在过道上,每节课都要挪动到下一个同学的面前,在挪动来挪动去的过程中,火盆渐渐灰熄火灭。
教室里的温度基本没有变动,我们不由自主的把手紧贴在大腿上取暖,翻书自然成了嘴巴的责任。
快期末了,大部分同学的手指脚趾都被冻伤冻肿,像地里的胡萝卜,热的时候痒,冷的时候痛。
但也还好,放寒假了,每天围着火炉烤,几天下来,也就消肿了。

最难受的是读初中时候的冬天。住校,寝室的前身是教室,略微透风,里面住了二十多个女生。食堂有开水,每天打一壶,用来喝和洗脚。
每天早晨,起床铃一响,我们一跟头从被窝里爬起来,迅速穿好衣服,去寝室外的水龙头上接半盆冷水,粗糙的洗一把脸,就去外面跑早操。外面真是冷啊,天寒地冻。
但其实,最冷的时候,大概是上课期间。一动不动的坐着,等到下课的时候,我发现我竟然挪不开脚了,更是没法下楼梯,像是蹲久了腿脚发麻,还有被绣花针扎的刺痛。
或许是皮肤脆弱的原因,初中三年,每年冬天,我都会遭遇一场劫难——手脚被冻烂,流脓,生疮。
我穿着一双棉鞋,拖着腿在校园里出没,请假缺席所有的体育活动,即便如此,冻疮并不省心,夜里不留神就粘在了被子上,白天不留神就粘在了袜子上,要忍着疼痛轻轻地一点一点的撕开,后来索性去药店买药敷上,再缠上纱布。但冻疮一旦裂开,再复原很艰难,一般要等到立春后天气暖和了。而且冻疮具有反复性。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脚后跟还在隐隐作痛,那里至今还残留着难看的疤痕,大概会留一辈子了吧。

事实上,在冬季,整个偏远农村的孩子的读书路都很冷,为什么还要坚持走呢?
小的时候,并没有细想过这个问题,只知道星期一到星期五要去学校上课,风雨无阻,不迟到,不早退,不缺席,要十几年如一年。
中学期间,陆续有同学辍学,开始沿袭父辈的生活模式,艰辛而繁琐。表哥在外地写信给我,他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让我好好读书,争取走出去。老师们说,以你的成绩,能考好的高中,上好的大学,以后去大城市生活。长辈们说,好好读书,别再回来当农民了,你看我们干一辈子农活,又苦又累,还只够吃喝。他们的话我都没怎么听进去,我坚持读书,大抵是因为生活的惯性。
后来我才明白,那时候坚持读书,不为功名利禄,只有关读书,环境再恶劣,也不觉得苦。
尴尬的是,读书对于穷人的孩子而言,是鲤鱼跃龙门的最佳途径,他们只有冒着严寒,顶着霜花,生着冻疮,带着全家人的希望去上学,也许他们还不懂穷且志坚,但他们已不得不穷且志坚。但愿他们能熬过寒冬,迎来暖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