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晨5:00-6:00分享读书笔记,今日分享曾国藩传第一卷第四章。欢迎关注,更多好书笔记与君共享。
第四章 从前的官场愣头青
1. 郁闷的“副班长”
传统时代,人活着最大目的是什么?对大部分人来说,就是四个字,升官发财。道光二十九年(1849),曾国藩升补右侍郎,从虚职变为实职,对于他来说是非常重要而关键的跃升,从此也有了实权。
刚升为侍郎,曾国藩工作更加卖力了,雄心勃勃,想在国家大政中有所建树的。但是,做了一段时间高级官员,他觉得天天不上不下,非驴非马地混日子,只觉得自己面目可憎而已。他感觉他这个“副班长”的所作所为于国计民生无补。
为什么升了官却这样郁闷呢?
主要是曾国藩升官,不是想给自己谋多少好处,他是想给国家多做些实事。但是道光晚年的政治环境,让他做不了什么事。道光年间从外部看,鸦片战争让中华帝国臣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颠覆性的打击。从内部看,腐败已经渗透了帝国机体的每一个细胞,四肢五脏,无不腐烂,一场翻天覆地的大起义,太平天国起义正在酝酿之中。
2. 开罪咸丰皇帝
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道光皇帝去世了,咸丰登基。曾国藩原本想辞官回家奉老,但又想看新主是什么样的人后再做决定。新皇帝上台后,先是罢免首席军机大臣穆章阿,其次是下旨,任用贤人,接着又下诏“求言”,就是欢迎大家给朝廷提意见,表现出虚心纳谏的良好态度。
曾国藩原以为等来了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在经过多次上奏疏后,思考出了很多国计民生的提议,指出了当下的问题,建议多想办法培养人才,才能应对复杂艰难的国家形势,并且也提出了培养人才、转移风气的几条具体办法。咸丰皇帝受到这些奏折后,对曾国藩的见解大加夸奖,也重用了曾国藩,欣赏程度一度让曾国藩一人身兼五部。因此,曾国藩也更加勤奋,多做些事情,为国家发挥更大的作用。新皇帝的欣赏和肯定,让曾国藩大受鼓舞,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又连着上了好几道奏折,给皇帝提了很多建议。但是曾国藩每想到,咸丰皇帝此时摆出了雄才大略的姿态,对于大臣们的建议奏折,批个好,就扔到一边了,再也不理了。对曾国藩的奏折也时随口夸奖几句,事后却扔进废纸篓,没了下文。
曾国藩对此大失所望,郁闷不已。发现看错了人,又一次陷入痛苦当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曾国藩得出一个结论,要想挽救大清帝国,只有敲打醒这个糊涂皇帝才行。于是,在强烈的责任感支配下,以谨慎闻名的曾国藩做出了一个晚清官场极为罕见的举动:直言批评皇帝。他上了一道惊世骇俗的《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锋芒直指咸丰皇帝德三个缺点:
一是见小不见大,小事精明,大事糊涂。
二是“徒尚文饰”,不求实际。
三是刚愎自用,饰非拒谏,出尔反尔,自食其言。
曾国藩希望自己德这道奏折,能起到当头棒喝的作用,使皇帝幡然猛醒,改弦易辙。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在朝廷中引发直言的风潮:“现在人才不振,皆谨小而忽于大,人人皆趋习脂韦唯阿之风。欲以此疏稍挽风气,冀在廷(大臣)皆趋于骨鲠,而遇事不敢退缩。此余区区之余意也。”,可想而知,他这个想法显然是相当天真。
咸丰皇帝一开始对曾国藩比较有好感,本来打算进一步大用,没想到,曾国藩上了这样一道奏折。对他的印象也是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大怒,自此之后,皇帝不断给曾国藩穿小鞋,也对他特别防备。
3. 北京, 生命中的艰难时刻
曾国藩不识时务,得罪了咸丰皇帝,也把同事们都给得罪了。
曾国藩批评过几个大人物,其中琦善喝大学士赛尚阿,都是朝中重臣,在他的专折凑请下严议处,最后双双被惩罚或是革职。因为他这两次挑战“大名大位”者,让他的人际关系网出现巨大的破洞,打破了“官官相护”的潜规则,成为官场上的异类。许多人于曾国藩拉开距离,甚至不再往来。后来,曾国藩也意识到坚持原则,竟会带来这样严重的后果。自那以后,大家也都孤立曾国藩。
在北京的最后一段日子,曾国藩精神十分痛苦,越来越想念家乡了。国事颓唐,他百计奋斗,却丝毫无补,不免又一次萌生了退志,多次表示,想回老家。但是他遇到了一个现实的问题:没钱,拿不出回家的路费。主要原因是清朝的低薪制,而他又没有灰色收入,也不谋求任何经济收入所致。反而随着官爵升高后,开支也随之增加,他还想经常借钱,账本上借银数量已达一千多两,做了“副部长”却拿不出路费钱回老家。
咸丰二年(1852),喜从天降,皇帝派曾国藩前往江西做主考官,且皇帝也同意考试结束后放曾国藩两个月的假期回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