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讲:“仁民爱物”佛家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道家讲:“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道家的老子在《道德经》弟二十三章讲:“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意思是说与道和德合一的人,就会在道和德方面有所建树,与失道失德合一的人,就会在道和德方面迷失方向,一生困顿。
孟子十分重视道对人所产生的作用,他在《孟子·公孙丑下》篇有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判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然而现实中人们对道的践行绝非一蹴而就,因为我们的人生是一个修道、体道、悟道、得道、行道的循序渐进而又循环往复的漫长过程。
那么行道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对此法家的荀子在《劝学》中的说法是:“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意思是: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便由此具备。然而要做到神明自得,又是谈何容易?要知道尘世间世人非大情种、大情圣、大情痴者是绝不可轻易悟道的。因为情本真情、事本真事、物本真物、道本真道。道由情悟,情由事生,事由物起,物由心造。这用佛家的话来讲叫作:“三界惟心,万法惟识”,所以我们修一颗仁心,就是在修三界万法,就是在修大道之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