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风骨在 谯郡有龙伏

作者: 丝路女人是王道 | 来源:发表于2019-01-28 21:04 被阅读1次

    建安风骨在 谯郡有龙伏

    ——记魏武帝曹操

                                一、 乱世风云谁识主

                                          □李蓁蓁

          曹操(155—220),沛国谯郡(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汉末魏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曹操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争议最多、个性最复杂的人物之一。然任人臧否,光华不掩;千载之后,老骥益坚。本文即带您走近曹操,探索魏武帝波澜壮阔的人生篇章。

          曹操生活的东汉末被美学家宗白华称为“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统治中国四百年的汉王朝正值分崩离析的状态,朝政腐败、时局动荡、危机四伏、民不聊生。

          曹操祖父是“奉事四帝,未尝有过。其所进达,皆海内名人”(《后汉书·曹腾传》)的大宦官曹腾,父亲曹嵩虽为太尉,但宦官养子的出身,却让其终生贴上“乞丐携养”的标签,嘲讽声如影随形。

          自打《三国演义》问世之后,世人一提起曹操,脑海中便自动浮现出一张戏台上奸白脸的形象,真实的曹操则湮没于各色人等的口诛笔伐之中,在历史的烟尘之中面目模糊。

          而曹操作为汉末军事战争中成长起来的风云人物,一手抚平东汉动荡,消灭诸侯割据,缔造曹魏帝国,挽狂澜于即倒,救黎民于倒悬,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走向有着深刻的影响。西晋陈寿在《三国志》中称曹操"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西晋陆机在《吊魏武帝文》中称曹操"建元功于九有,故举世之所推"。

          直至宋代之前,曹操的形象仍然皇皇挺立,唐太宗李世民在《吊魏太祖文》中称赞曹操"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当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于德代"。数百年间,虽偶有差评,也是人言人殊的立场相争,并非当时的主流意见。

    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因文学和当时社会思潮的需要,表现出明显的贬曹笔法。而正史中对曹操的评价,可算是魏蜀吴三国君主之中最高者。譬如陈寿评价曹操为“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鲁迅先生就曾公正地评价过:“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非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曹操从小为人“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知行业”, 他出身的家庭虽然当时在权势上显赫一时,却由于“原本并没有什么高贵的血统作为凭依,加上时代风气的影响,所以曹操很少受传统伦理观念和价值标准的束缚”。这样的家庭为曹操性格的形成和他日后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的文治武功建立基本条件。也正是由于曹操的生性机警,长于权数,才在当时动乱的社会中保全自己,割据一方,最终权倾天下了;遥想孟德当年,雄姿英发,在那大争之世,倘若一味循规蹈矩,拘泥固执,不放荡通脱,即便博学多才,何来“天下人才入我彀中”之手段,何来谋臣如云猛士如雨之局面,何来求贤若渴不计前嫌之雅量,何来建安风骨开一代清俊通脱文风之先河,又何来以后挟天子以令诸侯之荣光?

          曹操无规矩,他的家世和个性,甚至当时的社会条件都不允许他活在规矩之下,也唯有挣脱俗世羁绊,在自由无束缚的空间里他的才华才能得以施展,他的霸业才会建立。

    二、飨世风声八角台

          公元216年,曹操晋爵“魏王”,受九锡,设天子旌旗,戴天子旒冕,出入得称警跸,并作泮宫。他名为汉臣,实际上已具备皇帝的权力和威势。曹操统一之雄图,《短歌行》有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可资明。《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也言其虽至晚年仍不弃雄心壮志。然终其一生仍为汉臣,和三国中第一个南面称尊迫不及待登上帝位的刘皇叔不可同日而语。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魏蜀吴三国国君之中,各有劣迹,为何唯独曹操千夫所指?

    曹操的形象到了宋朝便急转直下,若细细探究,便不难发现其形象虽百转千回,却自有其规律,那便是与当时的国运、政局以及领导人的个性密切相关。通俗点讲,当国运昌隆,政局稳定,国家由明君贤臣主导时,舆论便倾向于将曹操评价为“好人”;一旦国运衰败,国家面临分裂,乃至被迫偏安一隅时,曹操“奸臣”的一面便会无限放大。例如南北朝时期,南朝人裴松之在注解《三国志》时,就选用了一些曹操的负面材料。

          到了北宋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时,正值宋朝鼎盛时期,尊曹之意占据主流,书中便以曹魏纪年。而到了南宋,偏安的境遇与三国时蜀国的遭遇奇迹般地形成了某种无缝对接,民众的思潮便集体转向,“尊刘抑曹”的思想开始风行起来。朱熹就在自己的著作《资治通鉴纲目》中,抛弃了曹魏纪年,代之以蜀汉纪年。

          南宋之后的元朝,汉人被蒙古人统治,民族郁结无法排解,民间“反曹”情绪更甚。到了罗贯中所处的明朝,“拥刘反曹”已成绝对主流,罗贯中也就在《三国演义》中慷慨地送给他一张奸白脸。

          事实上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

          史书评论曹操:“明略最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资治通鉴》引谋士荀彧、郭嘉对曹操的评价,说曹有十,即“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曹操著名的自传《让县自明本志令》作于建安十五年(210年),霁月光风,字字诚挚。曹操回顾了自己的一生后也不禁感慨系之:“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事实的确如此。

                      三、东临碣石有遗篇

          纵观中国古代人物,曹操是得到毛泽东的点评最多的。毛泽东年轻时就对曹操十分推崇,他肯定曹操的王侯霸业,称赞曹操的军事才能,还欣赏曹操的文采风骚……同时指出曹操存在的缺点。据统计,毛泽东对曹操各种形式的评价共达32次之多!

          毛泽东读书时就曾经在《讲堂录》中写道:才不胜今人,不足以为才;学不胜古人,不足以为学。天下无所谓才,有能雄时者,无对手也。以言对手,则孟德、仲谋、诸葛尚已。

          据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毛泽东书信选集》记载,周士钊对1918年的《过魏都》记忆犹新。周士钊是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同班同学,也是毛泽东的好友。1918年8月,毛泽东路过河南,特地与罗章龙、陈绍休到许昌瞻仰魏都旧墟,凭吊曹操,并与罗章龙作《过魏都》联诗一首:

            横槊赋诗意飞扬(罗),自明本志好文章(毛)。

            萧条异代西田墓(毛),铜雀荒沦落夕阳(罗)。

        诗中表达出毛泽东对曹操的威加海内,潇洒出尘的钦佩。在毛泽东看来,曹操是中国古代少见的一位集政治、军事、文学才能于一身的人。因此,他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及曹操,读史时多次点评曹操,并给予高度评价。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更是多次评价曹操。

          1952年11月1日,毛泽东视察河南安阳,参观殷墟。他对随行人员说:漳河,就是曹操练水兵的地方。曹操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在这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还在这一带实行屯田制,使百姓丰衣足食,积蓄力量,逐渐统一北方,为后来晋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

          1954年夏,他在《浪淘沙·北戴河》一词中这样写道: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这是毛泽东对曹操评价的集大成者,更是给曹操定论的名篇。诗歌纯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境界全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1954年7月23日那天,毛泽东特意给女儿李敏、李讷写信说:“北戴河、秦皇岛、山海关一带是曹孟德到过的地方。他不仅是政治家,也是诗人。他的碣石诗是有名的。”

          毛泽东反对贬损曹操,对把曹操当做奸臣的传统观念十分不满。1957年4月10日,毛泽东在与《人民日报》负责人谈话时,为曹操辩诬:历史上说曹操是奸雄,不要相信那些演义。

    这可算是一位伟人对另一位伟人惺惺相惜的辩护,时隔千年,两位历史巨子穿越时空、肝胆相照的金兰语。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本人微信公众号:五斋堂主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建安风骨在 谯郡有龙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guz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