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休起床之后,看到一条消息。是一个同学发来的,问我下午有没有时间,有事找我。因为我有下午的课,上完课还要到七年级家长会现场了解情况,我据实回答了她。她说,下午她就是要来学校参加家长会,是孩子的事找我。我告诉她说,那就见面说吧。
下午我上完课后,到了她孩子的所在班级,问该班的老师,查看到家长到会记录表并没有她的名字,于是电话联系她。原来是孩子耍脾气不进班,现在在门口处正做思想工作呢。
到了门口,我看到的场景是:孩子稳稳当当地坐在电动三轮车内,我这同学则是一只脚踩在三轮车的侧门口,一只脚站在地上,两只手扶着车门两侧,身子探进车内,和孩子说着什么。走上前去,和她打了声招呼,她说孩子前些日子因为鼻炎头疼回家了,今天说好回来上学,结果到了学校说什么也不下车,也不说为什么。同学急得是无可奈何!
我和这个学生搭话,他是头不扭,话不说,根本不搭理人,连看都不看我一眼。无论问他什么,都是这个样子,我看他是这种态度也不再继续问了。于是,把同学喊到旁边了解情况。同学和我说,这是她娘家侄子。孩子父亲很早以前因车祸没了。孩子妈妈现在也已经改嫁了,如今又有了一个女儿。孩子跟着妈妈那里生活,觉得妈妈对自己不够关心了,偏心妹妹。孩子现在对妈妈有了意见,不愿意继续跟着妈妈生活了。他要求回到爷爷奶奶身边生活。为了满足他的要求,妈妈同意了,爷爷奶奶也同意了。
同学继续说,上个月初,孩子在学校总是头疼。妈妈就把他接出去到医院进行检查,也给他拿了药。那时就闹情绪了,埋怨妈妈不关心自己,其实在小学的时候就头疼,对他不管不问。那时候学习的科目也少,不用耽误太多的课。总之就是埋怨妈妈对自己不好了。今天说来上学,也不让妈妈送了,爷爷奶奶顺着他,就没让他妈妈来送他。结果还是出现了这种情况。
根据同学的诉说,我觉得孩子的心结已经系死了。之所以这样执拗的埋怨妈妈,不是一件两件事引起的,更不是不是一时半会就如此固执的认为妈妈冷落了自己的。这应该是以前因为家庭原因的特殊性,对孩子过于溺爱,没有给孩子进行正确引导,从而让他认为自己得到这一切都是应该的,都是合理的,是不能减少的,更不能被别人夺去的。他不懂得体谅母亲的不易,也不知道爷爷奶奶的苦痛,总是一味地索取,达不到自己的意愿就接受不了。
同学让我帮帮忙出个主意,看看怎样才能说动他,让他下车回教室上课。我考虑到,孩子的心结不解开,他是不会下车的。如果不考虑后果,硬生生地把他拉下车,留下来很可能会出问题的。于是,我给了一个建议:让老人(孩子的爷爷奶奶)硬起心肠来,不要再继续一味地迁就他,满足他的任何要求了。他不上学那就不让他上学,回家跟着下地干活。他什么时候说上学的时候,再给他提要求讲条件,而不是他说怎样就怎样了。我觉得不破不立,破而后立。
在家庭教育问题上,作为孩子的直接教育者,无论家庭背景是什么状况,都不能无原则的迁就孩子,必须要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同其他孩子一样享有同等的教育。而不能因为其他特殊情况,让他与别人格格不入。总是特殊化就会害了他,家长也会自尝溺爱所带来的苦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