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为堪培拉设计的一座生态桥 ——澳大利亚景观师协会竞赛记

为堪培拉设计的一座生态桥 ——澳大利亚景观师协会竞赛记

作者: CX景观 | 来源:发表于2019-06-20 13:18 被阅读0次

​由澳大利亚景观师协会(AILA)联合首都政府(NCA),城市更新委员会,环境规划及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共同组织的 Remaking Lost Connections 竞赛,旨在搭建堪培拉未来城市发展与当下可持续发展的相关议题之间的桥梁,从景观角度提出对气候异常,生境缺失,健康人居等可持续发展议题从城市更新的角度提出创新解决方案。

总体鸟瞰

我们最终递交的成果,是在堪培拉的城市“水轴”—— 格里芬人工湖 上构建一座生态陆桥。

概念生成

格里芬湖是在莫郎格洛河上筑坝形成的一座人工景观湖,竣工于1963年。修建过程中永久性的淹没了当地土著部落努納瓦(Ngunnawal)人的岩画遗址,这些岩画对土著居民而言是传承文化,教育下一代的重要资源。拓宽的水域也成为城市环境中的一道人造天堑,切断了两岸的生态联系。

形态推演

我们提议的“生态飘带”(Ribbons of Life),依托连接国会三角和城市CBD的联邦大桥而建。为原大桥包裹了一层森林外壳。从河的上游提取一片原生植被林地(Bushland),覆盖于曲面形态的混凝土薄壳结构之上,呼应堪培拉国会大厦(国会山)覆土建筑的原型,成为大桥的生态上盖;同时提取被永久淹没的土著岩画,以激光投影的形式投射在薄壳结构的底面,形成通行桥的艺术天穹,给断裂的土著文化以新形式的重生。

结构分层

新构建的动物通道,连接两岸公园地,最窄处逾30米,足以形成有安全感的生物通道。其曲线造型来自对周边环境中主导元素的一一呼应:湖中央的库克船长喷泉、西岸半岛上的国家博物馆、西北湖湾的新城市水岸,当然还有国会山的对景,都成为形态生成的要素。

生态飘带

同时也考虑到生物通道对水源的要求,将一翼下折入水,形成坡地形态的生态湿地,净化水体的同时,为动物提供所需水源。

户外剧场

与“生态飘带” 并行,但却又彼此相互独立的,是一条名为“城市飘带”的线性公园。两条飘带相互缠绕交错,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互动关系,但又保持物理上的分离,以避免产生对生物通道的人为干扰,却能同时引入生态教育机会。

艺术穹顶

线性公园由几个功能模块衔接而成:1悬浮在生态陆桥之上,由分隔罩包裹的树顶观鸟走廊;2悬挑于水上,面向湖心大喷泉的户外剧场;3穿越到混凝土薄壳之下,欣赏土著艺术激光秀的桥段;4以及近距离观察水生动植物的双层立体沉水栈道。

分段式剖面

作为线性公园的“城市飘带”也结合了太阳能板铺装路面等元素,以达到自我供能的零碳目标。

树顶观鸟廊和太阳能光伏板铺装

“生态飘带”的微地形和植被设计,充分尊重本土生物的需求,构建完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络,为生物迁徙创造适宜的原生环境。比如,断面植物配置上形成两翼的防风林带、中间的林间开阔草甸、密林带、林间蜜源植物带、岩石灌木林带、滨水湿地带等多种生境形式。岩石和枯木的布置也为原生动物们提供自然栖息的生境。

生境及生物通道设计

通过在关键节点架构生态陆桥和线性公园,为堪培拉这座遵照“花园城市”模板规划建设而成的年轻都市,注入全新生态意识,扭转人们对于“绿色既是生态”、“公园既是生态”的错误观念。尊重自然过程、尊重本地历史、体现场所精神,确立可持续城市发展的未来方向。

总平

作品将于2019年六月下旬在堪培拉的国家首都展览馆进行为期两周的展出。

项目团队:

卓承学 (George Zhuo) 澳大利亚注册景观师

赵艺栋(Simon Zhao)建筑师/3D

彭晶(Jing Peng)澳大利亚注册景观师

董吉程(Daniel Dong)建筑师

黄安妮(Annie Huang)景观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堪培拉设计的一座生态桥 ——澳大利亚景观师协会竞赛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gvdq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