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网上流传的一个真实故事,来自于“雨果奖”得主,中国著名的科幻作家郝景芳。
我的一位摄影师朋友曾经去给霍金拍摄照片,当时霍金的精神状态已经很差了。卢加雷氏病症在他身上盘桓多年,并不断恶化。摄影师见到他的时候,霍金只有眼球下一小块肌肉,还可以微弱地活动。
摄影师为他拍完照片后,犹豫再三,还是忍不住,问了这位科学大师一个问题:
“您能不能给我一个词,表明一下您想对这个世界说的话?”
霍金身边的护士马上劝阻,因为霍金先生已经很累了。
就在摄影师准备告辞离开时,突然听见屏幕上有光标的声音。他转头看到霍金,正努力调动眼睛下面那一小块肌肉,指挥屏幕上光标慢慢地移动,一点一点,最后停留在W上。
护士说:“不好意思,霍金先生最近打字经常不受控制,有时候打出来的字是没有意义的。”
光标又动了。
第二次,停留在O上面。过了一会儿光标又动了。最后停留在W上面。
Wow。
她把这个故事写在了自己几乎所有的社交平台上——微博、微信、果壳网,她一遍一遍温柔地讲着这个故事。
很多人都敬佩这个颇为传奇的物理学天才,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他被禁锢在轮椅上的孱弱身躯,和他超越时代的前沿思想之间形成的巨大反差,让世人可以看到智慧的力量和魅力,可以超脱身体,跨越极限。
霍金的成就可能不仅在于他在理论物理学界开创一席之地这么简单,他还是一名极其成功的科普作家,《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等著作成功将深奥的物理学知识通俗普及,奠定了霍金世界级畅销书作家的地位。同时因为这层关系,他也成为了最接近公众的顶级物理学家,让他的名字永远和牛顿、爱因斯坦等人并列。
恰逢其时,霍金比前辈物理学者受到了更多的社会认同,每每遇到前沿热点话题,霍金也是被采访的最多的那一个,“要不要外星探索?”“要不要发展人工智能?”这个作为智慧化身的老人总是一改科学家积极进取的态度,告诫我们警惕这些东西。
是岁月不饶人,让这个物理学家固步自封了吗?同样的事情我们还可以在无数前人身上见证,后半生竭尽所能去保护前半生的成果;还是高瞻远瞩,早就看破了一切?无奈世人皆醉我独醒?
时间会给我们答案,但霍金再不能亲眼验证答案。
说霍金是我们这个时代避不开的人,就在于他和他的思想,总是不断的输出,并渐渐汇聚成了一个以他为主的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他的影响力,这幅景象显然和“去中心化”是格格不入的。借由霍金我就会怀疑那些“去中心化”的噱头的本质,是不是太过完美。这个世界从来都是动态均衡的,中心化和去中心化一直都像极了《三国演义》里的“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两个终点在人性面前可能都无法达到,所以追求任何一个方向都是错误的。
回头看霍金最后留下的三个字母Wow!究竟是在感叹人生奇妙,还是在感叹世事无常,可能需要我们用一生去体味了。
对于霍金的逝世,并没有觉得太悲恸,只是觉得很惋惜。但他的死亡,并不会阻止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也不会影响到人类继续探索无限的神秘宇宙世界,我们要学习他的精神,刨去他身上的所有标签,他一直在和生命抗争。
76年,一个哈雷彗星的轮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