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幸福人生:“家庭关系”到底是成就你的,还是障碍你的?

幸福人生:“家庭关系”到底是成就你的,还是障碍你的?

作者: 吾助汝喜 | 来源:发表于2020-09-19 04:26 被阅读0次

    学佛是好事吗?

    当然了!

    可故事中的主角却把学佛搞砸了

    不仅自己烦恼万分

    还给家人制造了很多痛苦

    值得关注的是

    她的问题

    在许多佛弟子身上都发生过……

    有句话说得好:“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三年,佛在天边。”这不仅反映出学佛之初勇猛精进,之后却放逸、懈怠的状态,还透露出另外一个信息:如果学佛没有真正的受用,便是徒增烦恼。

    在来咨询的个案中,就出现过这样的情况。有一位极度烦恼的居士,她的想法与行为,出现了以佛教“不杀生”的价值观对家人实施道德绑架的情况;在矛盾发生后,又以病态的自我执着将家庭关系推向了破裂的边缘。这种状态,或可以被称为“自杀式”学佛,其负面影响不仅对她自己,甚至对她的家人都是极大的。

    01

    因“杀生”而起冲突

    在一次寺院法会结束后,一位五十多岁的居士过来找我。

    当时,她的精神状态非常糟糕。刚退休不久的她因为与丈夫和儿子不和,正处于严重的家庭矛盾之中。

    她的儿子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广州,现在刚成家不久。一方面为了生活,另一方面也为了尽孝,儿子与媳妇准备在广州开一家经营海鲜的小餐馆,并邀请她和同样刚退休的老伴一起去广州生活,共同经营这家店。

    可是,当这样的邀请发出后,她却立马爆炸了:“开什么海鲜店,你们这是杀生!是要下地狱的!”

    老伴劝解她说:“儿子媳妇刚毕业又刚结婚,在广州定居不容易;咱老两口身体也还好,去了广州可以帮助儿子媳妇打理生意;即便你要学佛,可以不管餐馆的事,在居处帮忙照顾一下家里也是好的,乐得一家团圆。”

    可她一点也听不进去,甚至用离婚相威胁,与老伴闹矛盾,大骂儿子不是东西……

    她愤怒地说,如果阻止不了他们开店,自己就要离婚,跟他们划清界限。因为如果不离婚的话,自己还要背负他们所造的杀业。她异常坚定地说:“学佛了,绝不允许杀生!”

    她不知道的是,当“杀生”“造业”从她嘴里咆哮而出时,不仅迅速导致了家庭关系的紧张,也对她的家人实施了道德绑架。

    02

    探究性格与信仰

    为什么她不能接受家人从事涉及“杀生”的行业呢?如果不开餐馆,就能解决问题吗?这里涉及到了她的性格习性以及对佛教的认识。

    退休前,她做了三十多年的小学教师,有着被称为“铁饭碗”的工作和展现自我的平台。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她是一个具有控制型人格特征和脆弱高自尊心理模式的人。

    退休后,她的生活与工作发生了巨大变化。得了因退休而带来的种种不适的“退休问题综合症”。

    同时,她还因小学教师这个职业所要求的对小学生“严格管理”的惯性,无形中滋养了性格中“自己说了算”的要强习性。以前在工作的时候,家庭关系上也都是老公听她的,孩子听她的。

    至于家人是怎么个“不听话”法,她是这样描述的:“儿子是去广州读大学之后,就不听我的话了。毕业后让他回成都,他偏偏要留在广州。留在广州都算了,还偏偏要开个杀生造业的餐馆。老伴退休后,也开始不听我的了,居然和儿子站在一起,跟我唱反调!”

    由于她在退休后的各种不适应,一位朋友介绍她信仰佛教。她看了几本书之后,觉得佛教说得很对,特别是不允许杀生这一条,因为杀生有报应之说。

    于是,她以佛教的道理为由,不准她的老公、儿子和儿媳开餐馆。由于她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已经与家人吵过很多次架了。

    两个月前,无奈的老伴撇下她独自去了广州。在那两个月间,老伴、儿子,甚至儿媳都多次给她打电话,劝她去广州。她不仅不去,每次通话也都不欢而散。

    在讲述的过程中,她还向我求证,自己坚持佛教的信仰到底有没有错。实际上,确实是她导致了家庭矛盾的加剧,但是她并不认为那些矛盾与自己有关。

    退休后,她把注意力转向学佛,不顾家人的意见,参加放生和共修活动。从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看,她的这种无意识行为,是通过“转移”的方式“防御”自己去直面痛苦。

    看书、学佛,乃至参加各种共修活动,让她缓和了退休后无所事事的焦虑,也避免了与家人的冲突,并且她在书里找到了佐证自己正确性的言论。

    对于“防御痛苦的感受”,这样的做法是有一定的心理意义的。虽然她可以不必更痛苦,但因为她并没有看到产生问题的根源,所以这样的转移不仅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甚至还会带来麻烦。

    这就是为何她用自己学佛得来的认知,进一步道德绑架家人,升级为家庭矛盾的原因。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你们去杀吧,我努力地做善事,你们的罪恶最好不要波及到我。”

    那么,为什么她如此强调不能杀生呢?

    在佛教里,“杀生”指的是通过一定的方式阻断了有情众生一期生命的延续,这是违背慈悲的、给众生带来伤害和痛苦的行为。

    《大智度论》中说:“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正是因为杀生对众生造成的伤害最大,所以宣扬慈悲的佛教,强调“不杀生”。佛陀为佛弟子制定“五戒”,甚至包括出家众的戒律,也都将“不杀生”放在了第一位。

    03

    用慈心化解矛盾

    我们已经知道,不杀生是一种“善法”。既然是善,自然会产生美好的结果。但是,为什么她坚持不杀生的善行,却并没有得到家人的尊重,并且与家人发生了巨大的矛盾呢?是否许多佛弟子也有类似的经历?怎样才能解决这样的现实矛盾呢?

    首先,大家是否思考过:作为在家居士,在学佛的过程中有没有获得家人的理解与支持呢?既然对鱼虾鸟兽都要慈悲,有没有像对待这些生命一样地对待自己的家人慈悲呢?有没有用心去度化自己的家人呢?

    在这个案例的疏导过程中,我与她分享了一个《禅师救蝎子》的故事。

    一位禅师见到一只蝎子掉进水里,决心救它。谁知一碰,蝎子就蛰了他的手。禅师再一次伸手救它,不小心又被蝎子蛰了一次。

    旁边的人说:“它老蜇人,那么恶毒,你为什么还要救它?”

    禅师回答:“蜇人是蝎子的天性,而善是我的天性。我岂能因为它的天性,而放弃了我的天性?”

    故事中,禅师宁可自己承受痛苦,也不愿改变自己内心的善良。这表现的正是修行人真正的慈悲,并不因别人的无知而不满,也不因他人的错误而嗔恨。自己能准确地察觉并持守慈悲善良的本性,这才是佛弟子的品质。

    同样,在学佛的过程中,面对别人的不理解,首先要反思自己学佛以后的认识、行为是否正确,是否真正符合一个佛弟子的良好状态。

    判断自己的状态是否符合佛法,并非自以为是地强说道理,而是要感受到自己因学佛而增加了智慧与清凉自在,减少了烦恼的焦灼。

    我们还要看周围的亲人、朋友给自己的反馈如何—真正学佛上道的人,能够对自己慈悲,也能够慈悲对待身边人。此时,亲朋好友一定会说:“你学佛之后,更智慧了,为人更好了,真不错!”

    在咨询的最后阶段,告诉她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调整:

    1、面对现实:必须要明白自己的问题出在哪儿,比如刚刚退休、一辈子的烦恼习气、与家人的相处模式,等等。

    2、改善家庭关系:在家佛弟子应该将佛法的慈悲智慧展现在家庭之中,这样家庭关系一定更好,其乐融融,这才是佛教的真正教导。

    3、重新审量自己的生活:退休之后的第二人生要经营好,学佛也要学到正道上。

    学佛是件特别好的事,但一定要理解真正的佛法,在于处理好与家人的关系,通过自身学修的提升,烦恼错误的减少,来获得家人对自己学佛的认同与支持。当然,除了获得家人的理解、支持和尊重,同时更要给予家人理解和尊重。这些都是学佛的内容。

    感恩您给我服务的机会。感恩您的布施!感谢您与我共享美好的生活品质,吉祥如意!

    感 恩 随 喜 打 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幸福人生:“家庭关系”到底是成就你的,还是障碍你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hajy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