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必须是一柄斧头,凿开我们心中冰封的海洋。我如此认为,只有凿开你、刺痛你的书才值得读。
——卡夫卡
毫无疑问,《变形记》就是这样一本书。看第一遍的时候,觉得故事很荒谬,好像也没有揭露什么深刻的真相。又读一遍,才能品味到荒诞之中夹杂的苦涩。
《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创作的中篇小说。小说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一家公司的推销员,长年奔波在外,辛苦支撑着整个家庭的花销。有一天他变成甲虫,丧失了劳动力,对这个家再也没有物质贡献时,家人一反之前对他的尊敬态度,逐渐显现出冷漠、嫌弃、憎恶的面孔。渐渐地,格里高尔远离了社会,最后在孤独、痛苦、饥饿中默默地死去。小说通过主人公变为甲虫这一荒诞故事,反映了人性在被社会挤压变形的现实中苟延残喘的无解困境。
为别人而活,当失去价值的时候,自然无人问津
如果一个人不能为自己而活,那么他就异化成了一个非人的物种,因为人性在持续的压抑中没有生根发芽的土壤。
格里高尔的命运从一开始就是注定可悲的,因为他存在的全部价值就是为家人而活。当他起早贪黑地拼命劳作,维持全家人开销的时候,他的存在对这个家庭是有贡献的。而当他失去了这样的能力时,对家人来说他存在的价值也就不复存在了。
这是社会对人性的一种扭曲和变形,人逐渐沦为赚钱的机器,人性找不到生存的空间。在这样的社会中,机器发生故障时,要么修理好继续使用;要么就是当废品扔掉,再换一台新的机器。格里高尔的家人显然选择了后者。
商业社会中没有同情、没有怜悯,有的只是利益和价值。格里高尔的遭遇让我想到了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最强打工仔也是巨大社会机器里的一个零件,早已变形的身体和心灵根本无力反抗机械式的生活。所以,当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无法按时上班的时候,母亲对前来责问的经理才会说出这样的话:“先生,他人不舒服,否则格里高尔怎么会没搭上火车!这孩子脑袋里就只有公事,晚上从不出门,我看在眼里几乎要生气。”
是的,格里高尔那样的生活状态看着就让人生气。可是,仔细想想我们自己,又有多少人不是在日复一日重复这样的生活呢。格里高尔从未想过为自己而活,即使变形后身处困境,他想的最多的还是工作和家人,似乎这才是他人生的全部。
为别人而活,当你失去价值的时候,自然无人问津。
人性的丑恶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隐秘角落
任何人都不应当袒露自己的真实面目,因为人性中总有许多罪恶的、兽性的方面,而这些丑恶的东西需要掩藏起来。尽管社会发展赋予了人更多的社会性,但动物的属性不会完全消失。它们就隐藏在每个人心中隐秘的角落里。
格里高尔一直深爱着家人,身体变形后还想着送最爱的妹妹进音乐学院。妹妹对格里高尔的态度却逐渐发生了微妙的改变,从开始的害怕但依然照顾,到后来日趋冷漠,最后率先声称“仁至义尽”。还有父亲、母亲以及周边人的态度都发生了180度的转折,也许在这过程中她们也有过怜悯和同情,却抵挡不住现实的残酷,最终都演变为“欲除之而后快”的冷酷。
格里高尔变形的身体,就像在家中竖起了一面凹凸镜,照出了周围人最真实的内心反应,也映射出其人性的变形。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人性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
看似荒谬的结局其实很合理
格里高尔在家人的冷漠中默默地死去,早已将这只甲虫当做家庭负担的父亲、母亲和妹妹,很快就忘记了格里高尔,还有些高兴地准备开始充满希望的新生活。
小说结局看似荒谬,其实在现实中很合理。人一旦成为社会的累赘,亦即不再为这个社会创造价值时,最好的境遇也只是为社会所容忍,而从前,他们却是极被需要的。格里高尔的境遇显然不是最好的。
对格里高尔的家人来说,这只变形的甲虫甚至让他们达到无法容忍其存在的地步。格里高尔只有死才能让家人过上正常的生活。也许你觉得这很荒谬,但当你去养老院、医院里走一遭,再看看社会版新闻的时候,也许就不这么认为了。很多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残疾人、患病者,在无法为社会、为家庭创造价值的那一刻开始,已经注定了最终被无奈抛弃的悲惨结局。
在社会这把巨大钳子的扭曲下,人最终会变得失去自我,不能为自己而活,自然也不会因别人的困境心生怜悯。
结语
现实毫无疑问是残酷的,但是我们也不必像卡夫卡那样对生命悲观。生存环境只不过对我们产生一种间接影响,每个人同时还活在自己的心灵世界中。
只是,在社会机器强大的同化作用和对人性无情的扭曲下,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如何对抗外部作用力,在追求自身生存价值的同时,不被社会同化,不被思想变形,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