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1 看到自己的不好,才能看到他人的好
我们习惯上是看到别人身上的缺点,再把它人为放大。
找缺点多容易啊,比如别人怼我们了,我们会想他情商低,或者不理解大局,或者是个刺头。
交代一个任务,保质保量完成的我们会去看他的细节和效率,找出不足;对于完成时间长的,会督促其加快速度;对于完成不了的,会怀疑他为什么不上心,或者他是怎么出现了能力短板的。
关注缺点是一个习惯,有时它化身为问题管理。
当然不否认有时候是对方有问题, 比如一个员工经常迟到,你不能说是他有千万个理由,肯定是主观上态度有问题,为什么就要迟到那么一会呢,早上为什么起不来,这背后还是反映出这个员工对于工作和时间观念的淡薄,当然更深层面是对工作的重视程度。
不过,当我们能够把看一个人的问题转变为看问题的同时,再看看是不是自己身上也有问题,这两者结合到一起时,其实本身就是一次质的飞跃。
你作为第三方能够看到对方的问题,可是换个角度想,对方是否也会看到你身上的问题呢,结果就是你看到的问题,可能对方不知道;对方看到你的问题,你也未必自己就知道。
以我自己为例,最近发现有的同事跟自己工作配合上不太顺利,我有点奇怪,一开始思路也是在想对方为什么这样,他身上有哪些特点或者问题,当然肯定也列出了几个。但是这等于说问题的根本就在对方,其实是一种简单的归因法,因为对方有问题,所以出现后面的结果。
不过这个推论有个基本假设条件,那就是我自己是没问题的,能说出自己没问题的人能有几个人呢。
直到有一天晚上我开始换个角度看问题,顿时很多事情就想明白了,我从年初理一理我们前几次非正式合作的经历,无论过程发生了什么,每次合作的结果都是惊人的相似,那就是他会因为一些问题被领导批评,而我也会因为一些问题被领导批评。合作算是成功,但是中间总有些小插曲。所以在这里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推论,跟我合作,基本就是有苦劳没功劳。那么作为一个正常心智的人,为什么还要选择继续跟我合作呢。他会不会担心,再继续合作,还是只有苦劳没有功劳,而且还会招来更多领导的批评呢。
放在一条时间线上,过去合作没有被嘉奖,而得到的是批评,现在在继续合作,那么得到的会是什么,未来呢。
所以与其说继续合作,还不如趁早远离是非之地。
这么想很符合人的趋利避害的本能,再说了,捞不到什么好处,跟你合作又为了什么呢,刷存在感、表现自己的工作欲望,这都是无根之水。
从对方出发,能看到对方的问题;
从自己出发,能看到自己的问题。
两类问题求交集,就是这件事的基本原因了。
这件事让我一下子明白了很多事,关系是互动的,因果是一个推导,在一次次互动中,大家会给每个人打上一些标签,比如靠谱/不靠谱、有利可图/只是苦干、有成果分享/白忙乎一场等等,等把这些标签打上,那么它们就成为以后合作的预设条件,所以人设一旦建立了,你会给对方一个评价,反过来对方也会给你一个评价。
想明白这些,我很庆幸,因为这等于说我们站在了第三视角,抽离出主观,也抽离出客观,在一个第三方角度再来看一些人和事,你会发现很多当时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开始变得清晰,这个方法不一定可以解决所有事情,但是至少从认识自己的角度、认识自己和外界的关系角度看,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
最终我也得出一个结论,我们总说人要学会反省,但是我们是在反省自己的不足,还是在反省他人的问题同时也在反省自己的问题,这个反省可以有几个层级:
第一层反省,自己出了显性问题才去反省,这个时候是反省的运气还是客观,还是主观问题,影响着反省的质量和深度;
第二层反省,他人出了问题去反省自己哪里可以借鉴和规避,这属于提前经历和自查,少走弯路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第三层反省,在反省他人的同时,也把自己真正带进去,这个带不是看自己有哪些不足,而是从第三方视角看,他人哪里做的不好,自己呢,两个人一起的时候又有哪些问题和经验。这等于是把自己也做一个“其他人”看待。
第四层反应,这一层是不看单个人,而看时间、周期、规律、人性背后的底层逻辑,哪些是人性导致的,哪些是利益导致的,哪些是周期规律。
三省吾身有时候是不够的,重要的不是反省多少次,也不是反省多少层,而是反省到问题的本质,并且开始寻求改变。如果反省看到了几个深刻的问题,但是没有改变行动,那么只是一场秀而已。一切的一切最后的落脚地都是执行,都是行动,都是能对自己有所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