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本书《中国缺什么,日本缺什么》,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在中国生活多年的日本人。书中有一部分内容是关于作者在北京一些经历的感慨,这些情景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只不过身处其中的时候,自己不觉得有什么问题,跳出圈外,有对比的时候,那种不适感,才会警惕,原来问题的所在。
就像之前去深圳,同样是上下班,我是北京拥挤的地铁客流中的一个,就是挤上或者被挤上地铁车厢,然后挤下或者被挤下地铁车厢,跟着人流以固定的步伐节奏换乘,然后继续之前的过程。身处其中的时候,我从未对节奏有着感受,因为我是身处其中的一个。可是在我去深圳的时候,同样的是工作日的上班高峰期,我是去游玩的,在同样川流不息的人群中,我是站在旁边等待的那个,我的节奏是静止的,所以,我会深切的感受到,深圳的节奏的快。其实不是深圳的节奏的快,北京的地铁也是一样的,只不过只有当我停下来的时候,才会发觉到这种快,各种的匆匆而过。
这本书中有一段关于足球的描写很有意思,作者说日本的文化中有一种无人愿意承担责任的倾向,所以日本的足球队很擅长一脚传球,因为每个人都不想让球在自己的脚底下停留的时间过长,怕承担责任。凭借着这样的一种打法,日本在02年世界杯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成也萧何败萧何,也是因为这样的性格特点决定的打法特点,日本队没有能够在世界杯上走的更远。
对比日本足球队,其实我好奇不是国足,而是巴西队。如果说日耳曼战车是严谨和永不放弃的代表,那我们印象中的巴西队就是行云流水和赏心悦目的代表词,桑巴舞蹈,无论你是否是球迷,都一定听过。14年世界杯,东道主巴西队半决赛惨败,今夜无人入眠,主持人说不知道这样的一场比赛,对这座城市,对这个国家意味着什么。足球是巴西的象征,是融入血液与灵魂的信仰。
如果足球风格是文化灌溉的结果,那场上的巴西队,我们能感受到的是欢乐。甚至你可以不把它当做一场对弈,没有输赢的厚重,我们可以尽可能的享受表演,如节日般的盛典,就像看的见的跳动的音符。
值得探究的不是对桑巴足球的赞赏,而是风格的变迁。巴西队也打过防守反击,也在某些阶段,放弃过华丽,而选择务实。如果说国足的风格是没有风格,所以才会每四年换一个学习对象,日本队曾经的成功是因为特鲁西埃找到了基于民族性格最适合的风格,那巴西队就是底蕴之上,加以不同形式变换的改变。和我们隔着大半个地球的巴西离我们很远,我们对巴西的认知也相对较少,除了舞蹈、音乐、足球,我印象中那是一个热烈、多元、很多与我们完全相反的国度。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一种模式下多了,多出去走走看看,会发现不同,因为不同带来的冲击所以思考,原来,每件事,都可以不止正着想想和反着想想,还可以对比着想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