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坝名胜古迹
鲵影萍踪整理重修
(2020年1月8日)
原载《古镇大坝·大坝名胜古迹》
原创:鍾濤主编
原发时间:2009-04-02
大坝名胜古迹



大坝历史悠久,地理形胜,名胜古迹美不胜收。主要有,四洞、六寨、五墓。此外,还有王姑坟,大耳朵坟、草冠坟以及官厅头古墓群,红军战斗过的柏杨坡,神仙坡上的红军革命烈土纪念碑,明朝征讨剿灭大坝山都掌(即僰人)的主要军事寨堡李子关、青龙寨(明史称:大坝山都掌“龙头寨”)、平寨(明史称:大坝山都掌“豹尾寨”)、得鼓山(明代大坝都掌蛮安抚司都总管、大坝军民府宣抚使得兰纽酋长大本营)。
风景优美者有无限风光一线天(沙沟子),瑞雪罩顶的古佛台,天柱擎空的石笋,碧波深潭的马踏井,古老的中和白塔,传说中的麟儿献瑞等。
一、四洞
朝阳洞
朝阳洞在大坝集市外,过新寨桥向西溯流而上,约里许、登山,洞就在那里,洞前有庙、内供菩萨、罗汉、其左右石壁连画廊,曲折以达洞口,此洞天然生成,内有石刻青狮、白象,犀牛,卧虎。民国二十年叙永县长岑炯昌手书“朝阳仙境”四字。螺峰高耸,断石残碑尚存。自清朝雍、乾以来,乡人在此讲学及诸少年就此研渎成名者,为数极多,其洞深不可测,沉穆幽静,清风徐来,使人神清气爽,为大坝八景之一。
跗诗:
游朝阳即景 乐至 张晏
青狮白象卧朝阳,虎啸潜声风自长。
娥壁繁阴滋雨露,螺峰高耸傲星霜。
闲花野草原无恙,断石残碑尚有光。
指点龙头偏说我,“名山”两字墨犹香。
与张晏游题朝阳洞/大坝陶象鼎
古洞何年劈,天然造化功。
睡狮呼欲起、卧虎势成雄。
暮霭和烟翠,朝霞映日红。
山岚奔眼底,云气荡胸中。
佛地超尘远,仙源有路通。
蓬莱堪著锡,爪迹映飞鸿。
小鱼洞,在大坝集市南,洞中伏流自远而泉出、绕市流入景江河,于税关桥与大鱼洞之鲲河交会而桥注入宋江河上源之景江河段。小鱼洞内产鲵鱼、细鲢(也叫“雅鱼”),洞水冬暖夏凉、清莹洁净,沿岸柳荫花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有诗曰:
“桃花杨柳沿溪岸,柳堤春晓伴人行”,就是这里的写照。
附诗:
鲵源晚眺— 黄季岡
烟浪渺无声,恍入桃源境。
策杖过招堤,明霞弄金影。
鲵源澄碧(西江月) 王 超
两岸烟花翠柳,鲵源澄碧无声,鱼游浅底一江清,覆底游藤助兴。
舀取满壶鲵水,烹茶常饮清心,古来多说长聪明,难怪州人慧敏。
大 鱼 洞
出大坝西行里许,有一洞伏流远出,即大鱼洞,又名鲲源,是宋江主要发源地,洞水亦系冬暖夏凉,主产大鲵、细鲢、此水时有间歇涨浑水泥浆,变化无端,传说朝阳洞原有雌雄犀牛一对,因事不和,雄犀牛负气笃行遂离洞去大鱼洞潜居,洞水的干涸和浑浊,都因犀牛困水所致。
《剑泉诗抄·古洞潜狮》
探奇偶到潜龙窟,忽睹文狮隐水滨,
宁假爪牙矜搏噬,隐留头骨露精神。
陆沉大地心难转,高卧空山气已驯。
太息豺狼当孔道,劝君休恋洞中春。
洞 河
洞河在大坝四龙村,水从兴堰卜浑流入地下河而从四龙洞河流出,号称地下十里长河。洞口两旁及顶端,挂满千奇百怪的石钟乳,其石钟乳倒影映入水中,宛如龙宫宝殿,水流出洞口约二三百米处,两岸石壁琅玕,芳草鲜美,景色宜人,水流经“洞河桥”下段入宋江河。
附诗:
洞河春泛 · 黄季岡
扁舟且容与,春风时夏玉。
两岸尽琅牙,映我须眉绿。
景江亭
大坝昔为太平长官司地,有城堞以驻军民府,镇边元帅都司,以防边乱,地至重也。城外芳甸,稻田弥望。伏流自远而出曰大小鲵源者,两溪环绕,以会于景江桥。春水生时,则有 鸭乘涨欲上,千百成群,彩翔殊丽,故谓之“景江涨鸭”云。桥前为“景江亭”,栏槛伟致,不知始建何时。清同治初,毁于兵燹。。光绪二十九年(1903),陶澂、井世英、王尊仁、黄仕明,任彬、向紫云等募资重建,一仿前制而彩藻过之。在昔先民任于浩、向文澜、任錪、桂映星、向云升、王尊士、刘俸、黄金绥、任宪章,皆是乡英杰而有声于外者,无不登览兹亭,互为歌咏。时两源泊泊,花柳沿溪,大块文章,聚于亭上。又数百年矣,游览所传,精神所萃,九原之思随会,夷门之吊侯生,能以迹之无存,而慨归泯没乎!
朝阳洞
集毛诗句作游记者,在昔无有,有之自大坝向治先生【朝阳洞游记】始。洞在大坝,出市集,渡景江桥,溯流里许,登山,洞在焉。前有精蓝供菩萨罗汉。其左,依石壁建画廊,曲折以达洞口。清同光以后数十年,乡里先生诸贤于此设帐教学。黄金绥,任宪章及诸俊髦,少就此研读成名云。内有兴文拨贡生罗世玘题诗曰:
石磴盘纡路几重,天开灵境碧螺封。
崖间翠滴千年雨,门外青回万点峰。
采药何人曾到此,观山有约幸相逢。
尘襟涤尽思禅味,卧听鸡园动晓钟。
碑刻尚存洞中。洞深幻不可测,沉沉静穆,清风徐来。古宋志载八景【朝阳夏静】即此。乾隆间,云南一僧来居,昼夜橐駞(1)坐殿角。一日留字于地,入洞不出,或出而人未之见,于是附近会为神奇故事。
注:
橐駞
[ tuó tuó ] (读音:拓驼)
(1)、橐駞,同“橐驼”。亦作“槖驼”。《史记·匈奴列传》:“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其奇畜则橐駞、驴、驘、駃騠。”
余读中学(丹山书院,永宁中学前身),向(治)先生(大坝人)为劝学员,集诸生讲说,旁及滇僧及其《快游集》之诗作。觉其襞积(1)无懈,趣致天然,在听皆笑。
注:
(1)、
襞积 (bì jī:读音,辟积)
襞积,亦作襞绩、襞襀。汉语词汇。
释义:1、衣服上的褶裥;2.比喻皱纹; 3.重叠;堆积。
4、指词汇重复或堆砌
宋王安石 《上邵学士书》:“某尝悉近世之文,辞弗顾于理,理弗顾于事,以襞积故实为有学,以雕绘语句为精新。”
今五十五年,竟不能举其一句,因有诗云:
朝阳游记集葩诗,风雅乡人向子期。
比视曝书【蕃锦集】,江南春色逊余斯。
洪承绪墓
明永历帝特授总兵官镇守大坝洪承绪墓,在今叙永县大坝区四龙公社六望观音山麓之小木林。夫人张氏、费氏祔葬墓侧。
按《叙永永宁厅县合志》与洪氏家谱,承绪江南凤阳人,父友伦迁四川江安北土里共乐乡。至承绪始迁永宁太平里小木林,太平里即今大坝区也。
承绪幼娴武略,效忠明朝。隆武元年(清顺治二年,公元一六四五年)授守备,永历(1)元年(清顺治三年,1646)升游击,二年升副将,作战保边,卓著功绩。四年以总兵守大坝。是年九月卒于任所。殁后六年,清顺治十三年(1656)也,墓碑仍大书永历十年,从其志也。时永历蒙尘迁徒,已无定居,而承绪始终一德,不屈朝廷。其孤忠亮节,诚有足多者。
或传承绪实与洪承畴为从兄弟,承畴既降清为显宦,友伦避祸,始来江安云。若然,则[南枝春暖北枝寒]之诗,若为畴绪咏也。
注:
(1)、永历
永历(1646-1683)是南明昭宗皇帝朱由榔(1623-1662)的年号。
朱由榔为明神宗之孙,于崇祯时封永明王,后继承桂藩,再承大统,乃“取藩封‘永’字,又以神宗孙取‘历’字”,定为年号(南沙三余氏‘南明野史’卷下)。
自永历十六年(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至永历三十七年(1683年)十二月郑克塽降清止,在台湾一直使用永历年号。
王 姑 坟
【王姑坟】,故老相传为翼王石达开之义妹某墓也。翼王既入四川(清同治元年五月初一,1862),亲领一军过叙永,由红梁子、金鹅、落崖出(大坝)古宋(兴文),王姑统率劲旅,独当一面,劳瘁婴疾,竟薨逝于落崖坝中。诸军感其恩义,葬之今新坝大队五队,俗所称【王姑坟包包】是也。复列对自落岩河之龙昌沱传递石块至大山包,为王姑垒墓。瞬息墓成,余石弃置,至今磊磊道中也。
墓地高敞,四望、五谷、老鹰、马鞍诸山;兰花、乌龟、马蹄诸岩,环拱墓之左右。危峰峭壁,怪石嵯峨中,犹想见王姑英姿飒爽,跃马横刀与清军奋战时也,
王姑之殁百二十年矣,乡中父老转相传诵不衰,墓台固在,其人其事,当不子虚,因表书之,亦太平军佚史之一云。
一、六 寨
青龙寨
从大坝北面纵目远眺,有古寨地形险要,三面峭壁悬崖,一面临山,形似青龙横卧,在龙背上建筑城垣,周围宽一里一分,西南两道捲拱石门,四周石墙。石墙最高二丈五尺,一般一丈八尺,可容兵三至五千人。寨南下面九个山包,山包上各建石雕堡一座。夜幕降临时,碉堡内灯光通明,远看宛如九节龙灯,并连绵村寨(现大坝中学校址),每个碉堡可容兵卒三、五十人,是青龙寨主寨的外围防线。古寨建于清咸丰年间,江恭进土任永宁同知为防乱,寨未建成便弃任,后刘廷植、葛风修继任同知,同治元年为防翼王石达开转战川黔,督兵赶修完工,其寨风貌:
“巍峨倚修岫,旷望临古渡。”
(诗出唐颜真卿《题杼山癸亭得暮字》句)
青龙寨重建毕,于南门书刻“万古长城”,留下古寨的遗迹。並于东门镌刻有“俯瞰滇黔”四个斗大榜书于上。
人和寨(俗称平寨,古僰时称“豹尾”)
民国初,大坝团练、土豪黄树猷办团防,重建老寨于此。寨堡远看不雄,近看十分险要。一石挺如方印,三面悬岩百丈,势如刀削。唯东北方略斜。是人工砌筑的石墙、非常坚固。寨门前一长坡约数里,确是易守难攻。若守寨不须枪炮,以雷木滚石却敌,也难攻上,可见其险要。此寨建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初,平寨乡乡政府设于平寨上院,现寨尚存。
瀛水寺寨
大坝区四龙乡东北瀛水寺地面石林中,一石挺拔,四面悬岩峭壁,人工凿成的栈道盘旋而上,当地土豪杨安顺曾建寨于此。一九三六年川滇黔红军游击纵队,在此寨战斗时,牺牲过一个游击队员。此寨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残垣尚存,是大坝古寨堡之一。
关锁岩寨
大坝片区新坝乡金田村,毗连古宋回龙乡田坝,这里一山突起,形如刀背,山上又矗立两石如关锁状,肖冰洋乃当年土豪,曾建寨于此。寨上一眼可见落岩、金鹅、田坝。居高临下,地势险要,无论从哪方攻来,一眼便见。由大坝去凉村垇,或叙永九龙山来马创井,远远就可眺望一寨雄踞关锁岩上,现在尚存,已为古迹。
雪山北寨
大坝至猫坝十多里,沿三河口西,盘行而上,经田湾头,爬上盘旋的栈道口,过吊桥便是寨洞(又名天宝寨)建于民国初年,猫坝匪李祥武领头经手(李祥武先称雄绿林,后招安于川军杨春芳部任第一混成旅旅长,古宋城防司令,此处是一溶洞,可容四五百人,洞外青山绿水,悬岩深菁,洞旁有数十丈高的飞流瀑布,酷似水帘,现寨洞面貌完整尚存。
雪山南寨
从大坝坝子爬上三百步、下“海峡”(现新坝乡兰厂村)、沿羊肠小道而上,便是雪山南麓、“公公背媳妇”(大小山峰相倚,高低相叠之酷形)在岩崖之下,这里也是一个大溶洞,可容三四百人。此溶洞深邃又穿通山洞,因洞前洞后都有出路而得名。
民国初年,由金鹅巨匪石宝珊建寨于此,石宝珊殁于古宋后,洞便无人问津。这洞也是易守难攻的,居高临下,设置吊桥,进洞紧闭寨门,飞鸟难进。现旧寨洞尚存。
三、六墓
井见龙墓
一般说的“将军坟”即井见龙墓,井陕西人,明万历初授大坝营守备,奉调平兴文九丝城僰族,崇祯五年升大坝营游击,封威远将军,始建大坝石城,周围二里七分,有石城楼,并修中军旗鼓。井见龙来此戌边,卒于任所,葬大坝城东门外仙女井(今大坝红旗村五组)边,墓地高敞,碑记无存,大坝井姓即见龙之后也。
一品荣禄大刘福昌墓
一品荣禄大夫刘福昌、大坝镇人,清乾隆间,因其功绩卓著,朝廷诰封为荣禄大夫(1)。坟墓在大坝西六合村一个小山包,碑文清楚,其孙刘奉任大坝千总,因军功显赫,擢升松潘总兵,卒于任所,归葬于大坝,名入祀于四川昭忠祠,后人住大坝。
注:(1)、荣禄大夫,是文散官名。金始置,从二品下,元升为从一品。清代后期以正一品优赠。
任登方墓
任登方墓地位于胥家山,大坝东门出南侧中岭坡,便是任登方墓地,登方于明崇中期任大坝营守备,因戌边有功,晋封怀远将军、卒于任所,葬于大坝,后裔定居于此。
洪登绪墓
明永历帝特授总兵官镇守大坝,洪承绪墓在大坝四龙乡六望观音山之小木林,夫人张氏、黄氏、袝葬于墓侧。按叙永永宁厅县合志与洪氏家谱记载、承绪系安徽凤阳人,父友伦迁江安县土里共乐乡。至承绪始迁永宁太平里小木村(太平即大坝),承绪幼娴熟武略、隆庆元年(1640年)授守备,永历元年升游击,二年升副将,四年以总兵守大坝,九月卒于住所。其后清顺治十三年,墓碑仍大书永历十年(清顺治十年,1656)、从其志也。时永历蒙尘迁徙,已无定居、而承绪始终一德,不屈清廷。其孤忠亮节,诚有足多矣。
或传承绪与洪承畴为从兄弟,洪承畴既降清为显臣、友伦避祸,始来江安云。若然,则“南枝春暖北枝寒”之诗、若为畴绪咏也。
附诗:
洪承绪墓 曾令绥
剩水残山六诰西,孤臣落泪杜鹃啼。
沧桑几度遗碑在,“永历”依稀任墓题
咏洪承绪 宛明才
衰草斜阳满墓陬,孤忠耿耿愧阿畴。
梅花一树枝南北,唯有南枝百世留。
黄錤墓
黄錤墓地在大坝西北撮箕弯,明宪宗成化三年,朝以遣兵部尚书程信、李瑾将军率兵会集云贵川将士十八万,征剿大坝山都掌,黄錤为其部将,也随程、李二将参战。既平,废大坝军民府,置大坝为太平长官司、黄錤因守备大坝营,历任有功,勅封训奉大夫,卒于任所。葬于此地,后裔住大坝。
王姑墓
附诗:
王姑墓 曾令缓
凌云壮志欲驱胡,跃马横戈女丈夫。
留得英雄埋骨地,百年人自敬王姑。
悼王姑 王超
一
王姑荒冢没蒿菜,黄菊年年独自开。
盛世欣逢修史志,樵歌牧唱喜心怀。
二
王姑嗟怨应安心,起义金田意转深。
眼见九州同四化,纸钱捷报告佳音。
柏杨坡红军烈士遗址
从大坝区沙坝乡西行、平畴尽处,沿着羊肠小道、石礅盘行、走过数百步石梯便是柏杨坡。一九三五年,中国工农红军在“四渡赤水”之一渡赤水后,途经大坝林彪率领的红一军团及部分中央机关,先后在大坝驻了一天一夜(据王斌同志回忆、童小鹏长征日记——《军中日记》记载,二月四日至五日(1935年2月4日至5日),于农历正月初二,红军后续部队约四五十人、行至平寨对面的山包,在黄树猷布防的柏杨坡、指挥团防武装,拦截阻击,红军人困马乏,地形生疏,遭到很大损失。在此牺牲红军战士数人,在红军战斗的地方,立有纪念碑,以资纪念。
附诗:
红军烈士 宛明才
柏杨坡下马萧萧,当年红军苦战鏖。
伏陇青山埋忠骨,人间于此见功高。
一线天
出大坝向西漫行,过马踏井前行便是一线天(沙沟子)、沟是条曲折渐深的长峡、两壁悬岩宛如刀削、峡谷两边峭壁悬崖相距仅有三、五尺宽、人在沟底仰首而望,只见天日一线,沟内能听到潺潺流水,其风景清新优美。峰上苍藤翠竹、野草岩花,点缀其间。沟长约里许,尽头深处高数丈,是天然旅游胜景,曾被西师、北影摄入镜头,说它与峨眉的“一线天”堪为媲美。
附诗:
一线天
千百奇观在沙沟,茫茫空阔望中收。
悬崖峭壁高万丈,唯见浮云一线流。
马踏井
井在仙鹤洞,一线天之间,三景间隔约里许,其景乃天工巧夺,形如马蹄,因而得名。井水常年清澈碧绿,潮涨潮落,从不溢出井口、四周悬岩如刀削,苍藤翠竹环绕其上,潭水深不可测。传说其中鱼大而多,但无人敢去捕猎。
马踏井
月照微波绿似绸,寒潭难测夜悠悠。
何年借得游山桦,倒影银河水上流。
第二章 大坝镇庙宇记录
关岳庙
在石城背后,坐南向北,明崇祯五年建关庙,民国十四年,从文昌关岳庙合关庙、即称关岳庙。庙内供关羽作为文武官楷模。此庙同治二年(1863)作过司衙暑,民国初年作为团练办公处,民国十八年设大坝小学。民国三十五年增设晏州中学(现大坝小学)。
文昌宫
在镇南面、坐南向北,建于清康、雍时期,内供孔子,文昌作为文官楷模。此庙民国二十五年设过乡公所。一九五0年到现在为区公所所在地。
谷王庙(农政局)
在镇西北面,坐西北向南,建于清朝咸丰年间,供神为谷王、神龙。为祈求农业兴旺而建。此庙民国初为团练办公地。民国二十五年以后,慈善会设在里面,建国后为粮食仓库、现为大坝粮站的酿造厂和“晏州旅游之地“
兴福寺
寺在镇北铺子头,于清咸丰十一年建。内供灵官、韦陀、罗汉。破山祖师在此传教,建国后作过粮仓。一九五六年拆毁。
万寿寺
庙在镇东北隅,坐东向西,建于明末光绪元年,供城隍、无常、鸡脚神。建国前袍哥礼字旗在内主事,每年五月二十日庆祝城隍,现为供销社宿舍。
南天堂
在镇南、坐东向西、庙建于清末。供天公天母。祈保一年风调雨顺,建国前唐厚安,明义三、詹天恩在内主事。建国后为供销社宿舍。
禹王宫
在镇南、坐东向西,庙建于清末初、内供大禹王,保一年风调雨顺。建国前主恩姚扒金在内主事。民国十八年,叙永县党部书记向治回乡,在此开办女子学堂。建国后是供销社物质堆放处。
张爷庙
庙建于清朝康、雍时期,内供张飞、象征忠义。有1862年(清同治元年)五月初石达开率部驻军大坝,于此题写的“大义千古”匾牌存此,可惜,建国后遗轶,不知去向。张爷庙后改为大坝电影院。
白衣庵
位于镇西南、坐南向北,庙建于清末,内供罗汉、观音、象征救苦救难。建国前尼姑刘道士主事、后为大田乡政府。一九六四年拆毁。一九三六年至一九三九年,地下党泸县中心县委负责人郝谦、朱光璧(二人改姓化名为兄弟,郝谦为涂鼎清、朱光璧为涂鼎新)曾在内设馆办学。
其它
大坝还有东南西北天堂、南华宫、詹爷庙、牛王庙、群仙寺等庙宇。解放前,这些庙宇都有神祖、每年办会有会首主持。
宗祠
大坝有王、陶、黄、向、钟、赵、袁家等宗祠。解放前,宗祠族人等每年在内祭供。
其中,王氏宗祠建于一九四六年,在都司衙暑旧址上,建国后于一九八0年拆毁。大坝小学在此建筑礼堂。
忆登雪山古佛台①
(一九八O年春)
罗少源
一、佛台天险
佛台耸势入云中。史称南国第一峰。
山高天险人叫绝,王宝修仙去无踪。
二、佛台观日出
大雪年年都送春,秋风七月爽人心。
佛台之巅观日出,太阳从你脚下升。
注:
①—九五O年以前,我曾两次登古佛台,可惜当时不会写任何东西。一九八O年开发兴文石林时?突然想起雪山古佛台的天险美景,特写下顺口溜二首。
②相传有一叫王宝的人,去雪山古佛台修仙,曾与另一修仙人终日在古佛台顶峰一巨石上下棋,棋盘长约丈余,至今尚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