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语必惊人总近情”,袁枚认为此言是对自己的最高赞誉。——闲读《随

“语必惊人总近情”,袁枚认为此言是对自己的最高赞誉。——闲读《随

作者: 真老实人_425a | 来源:发表于2021-03-20 23:30 被阅读0次

【原书补遗卷四·二九】

《周易》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毛诗》曰:“求其友声。”杜少陵曰:“文章有神交有道。”皆不期其然而然者也。故余尝谓文字之交,比骨肉妻孥犹为真挚,非云泥所能判,关山所能隔者。如惠制府瑶圃学士时帆诸公,都已载入《诗话》。近又得何水部道生刘舍人锡五二贤焉,抱英绝之才,而独倦倦于随园,各赠长律数首,以篇幅稍长,故另刻《续同人集》中。而其所心醉之句,有不忍不标而出之者。如刘云:“闲来志怪都根理,语必惊人总近情。”余道第二句,直指心源,包括小仓山六十四卷《全集》,较胜他人作序万语千言矣。何云;“愿署随园诗弟子,此生端不羡封侯。”矜宠一至于斯,使我颜汗!拟作《山右二贤歌》以美之;而年衰才尽,未敢落笔也。

惠龄,字椿亭,萨尔图克氏,蒙古正白旗人。理藩院尚书、军机大臣纳延泰子。惠龄由翻译官补户部笔帖式,充军机章京。累迁员外郎,缘事夺职。起户部主事,仍直军机。屡擢,于乾隆五十六年,任四川总督。征廓尔喀,命为参赞,赴西藏会剿,督治粮运。事平,图形紫光阁,列前十五功臣中。之后屡谪屡复,嘉庆六年,擢陕甘总督。九年,卒,赠太子少保,封二等男,谥勤襄。

制府,宋代的安抚使﹑制置使。明清两代的总督,均尊称为“制府”。

法式善,(1752年—1813年),姓伍尧氏,原名运昌,字开文,别号时帆、梧门、陶庐、小西涯居士。乾隆四十五年进士,授检讨,官至侍读。乾隆帝盛赞其才,赐名“法式善”,满语“奋勉有为”之意。曾参与编纂武英殿分校《四库全书》,是我国蒙古族中唯一参加编纂《四库全书》的作者,著有《存素堂集》、《梧门诗话》、《陶庐杂录》、《清秘述闻》等。

何道生,(1766年—1806年),字立之,号兰士,山西灵石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进士。历工部主事、员外郎、郎中,迁御史。出知江西九江府,以病告归。居官廉敏,政声大著。又起为甘肃宁夏府知府,卒于任,年41岁。道生与法式善、张问陶、杨芳灿等倡和,诸人皆敛手避之。文酒宴集之作,尤多传诵。其诗疏爽雄健,出入昌黎、剑南之间,为王昶、张问陶所称。著有《双藤书屋诗集》十二卷,《清史列传》行于世。

水部,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是中国古代国家最为古老的政府部门之一。据传夏朝便有治理河水的水官水正。战国时期,中央设司空,负责消除水患、通达沟渎、管理水利灌溉、保护水产资源。秦朝在具体水利管理方面,九卿中大司农负责水利工程。西汉少府下设都水长及丞,以掌管水利。三国曹魏置水部,掌航政与水利,主官为水部郎中。隋时以水部为工部四司之一,此制度一直沿用至宋。明、清改为都水司,掌有关水道之政令。水部亦一直相沿为工部司官的一般称呼。

刘锡五,字受兹,又字澄斋,山西介休人。乾隆四十六年(178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武昌知府。有《随俟书屋诗集》。

舍人,音shè rén,基本意思是指旅店的主人;左右亲信或门客的通称。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又指左右亲近的人。

矜宠,音jīn chǒnɡ,释义:1、炫耀所受的宠爱。唐·杜甫《骢马行》:“雄姿逸态何崷崪,顾影骄嘶自矜宠。”2、犹宠爱。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六:“余与和希斋大司空,全无介绍,而蒙其矜宠特隆。”

颜汗,意思为汗颜,羞愧。清·杨掌生《京尘杂录·辛壬癸甲录》:“彼委琐齷齪儿,对之能无颜汗乎?”

山右,原义指山的西侧。特指山西省。因居太行山之右,故称。

【闲言碎语】

读过本条诗话,最深的感受就是刘锡五赠诗“语必惊人总近情”一句。此句也最得袁枚欣赏,盛赞其“直指心源,包括小仓山六十四卷《全集》,较胜他人作序万语千言矣。”

凡写诗作文,须得语句惊人。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诗亦有句:“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诗圣杜甫也把语句惊人作为自己写诗的毕生追求。然而,语句惊人,并不是用词乖张生僻,阅读诘屈聱牙,而是有创新、有巧思,视角独特而不古怪,遣词绮丽而不虚浮,布局奇险而不倚斜,篇幅精当而不枝蔓。如此安排方可称为语句惊人。但是,语句惊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写诗作文的目的是抒发自己的情感,于是,一切手段,都必须围绕实现“抒情”这个目标而进行。

对于“总近情”,我个人理解为两点:一是要近而不远,二是要近而不达。近而不远的意思,不必说了。语句再惊人,离题万里,也不是诗文。近而不达,则是抒情要“留白”,意到情未了。不能把话说完了,说满了,更不能说过了,要留些滋味让读者去咂摸。

“闲来志怪都根理,语必惊人总近情。”作为刘锡五给袁枚的赠诗,是紧扣着袁枚的特点而写的,前一句说的是袁枚的文言笔记小说《子不语》,后一句则是通赞袁枚的诗文。刘锡五与袁枚关系很好,否则不能称其为“舍人”。袁枚40岁时,请人算命。相士胡文炳称他63岁得子,76岁寿终。未料,袁枚真的在63岁时得子“阿迟”,于是,他心中觉得76岁定是自己的生死大限。到了76岁这年,袁枚的身体状况竟真是大不如从前。他以为自己辞世在即,作为性情中人,潇洒地给自己写了祭文,还写了挽诗。这还不算,还邀请自己的好友给自己写挽诗。别人不好意思给活人写挽诗,袁枚就写诗劝说、鼓励他们,说自己将死,不想空着手离开人世,恳请大家写些挽诗。在他的一再索求下,赵翼、姚鼐、孙士毅、洪亮吉等30多人为其写了挽诗,刘锡五也是其中之一。别人的挽诗有调侃的,有挽留的,而刘锡五的挽诗则是对袁枚的一生做了精确的总结概括,成为清代律诗佳作。转引在此,以飨诸君。

《袁简斋先生挽诗》:作宰桐乡便作家,甘棠阴里种桑麻。山中安石留棋墅,屏后扶风列绛纱。死悟前因仍是月,生无一日不看花。口碑尽有遗民戴,岂止天台老衲夸。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语必惊人总近情”,袁枚认为此言是对自己的最高赞誉。——闲读《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hhgc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