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堂课的评价学界历来标准很多,说法很多。我觉得能做到以下两点就足够了。
一、看学生的参与状态,包括学生参与的广度与深度。
所谓广度,就是全体学生都有参与的兴趣并能参与其中,甚至连听课老师也有参与的欲望;所谓深度,就是老师设置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深入思考的兴趣,并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深度的思考。同时,学生的参与是主动积极的而不是被动参与的,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作势表演的,是潜心思考的而不是浮光掠影的。也就是学生说学生是真参与,真思考,真学习。就我听的这几节课而言,我有一两位老师的课是好课。以一位女老师的课为例,她讲授的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文言文我也讲授过几次,可以说是比较熟悉了。但我从来没有像陈老师那样去讲过,也没有想到文言文竟然可以讲得这样好!
她是怎么讲的呢?她以“读”贯穿整个课堂,抓住了四位弟子不同的性格,首先带领学生一起赏析子路的言行,得出子路粗豪刚直、好勇自负的性格,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其他三位弟子的性格与形象。整堂课除了第一节老师讲授分析的较多,后面几乎没怎么讲授,全是学生在参与,在讲授,在分析,老师只是在鼓励与引导。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
二看学生是否有所收获。
也就是说学生在上课之前和上课之后是否有多变化,好的课,学生在进来前和出去后是有所变化的。也就是说学生在上完一堂课之后应该会有知识的充实,情感的体验,认知的改观。这样说好像有些玄,也有些空,但现在回想起几位优秀老师的课, 我还是有很多深刻的印象,她们的课除了传授了文言文的知识,也给予了我美好的上课体验,扩大了我对孔子、庄子、以及孔子的几位弟子的认知,当然更丰富了我对课堂的认知,所以我觉得这就是好课。
那么,他们是如何做到的。这样的课堂效果是怎么达到的。
我觉得首先是认真深入地解读文本,一定要把你对文本的真实的阅读体验传达给学生,换句话说,你传达给学生的一定要是你的真实的阅读体验。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的时候不能人云亦云,参考资料上说什么我们就信什么。尤其是我们语文学科,又非常强调情感体验。比如我们教学《将进酒》,如果我们自己就是读不出李白的悲、愤、狂的情感变化,我们就不要硬说他有这种情感。否则,自己都不相信的情绪体验,怎么会让学生相信?
其次,要广泛阅读,多借鉴名家解读,增加课堂的文化厚度,增强课堂的文化品位。
最后,一堂课好课就好比一件艺术作品,需要我们精心设计,用心雕琢。一堂好课,是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