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很奇妙,宽广而辽阔;这个世界很系统,严谨而规则。
我们的认知具有普遍性的狭义和片面。
但即使使用文字我们也无法逾越体会上的差距,即不可能彻底感同身受。因为我们做不到彻底传达出我们的压力、困惑、迷茫、不解、纠结,于是也就有了所谓的心结。你看我现在就身处于表述的困局当中。
只有共同经历之后才会有的微妙心情与相同的感受。“永远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就像我永远不知道为什么有些人可以面不改色地讲出一些我觉得如果自己这样说我都想把自己掐死算了的话。
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里所说:“我们可悲地想对他人传达我们内心的珍宝,但他们却无接收的能力,因此我们终究孤独,比肩而立却不同行,无法了解对方,也无法让对方了解。我们就像住在语言不熟的国度里,心中虽有各种美妙深刻的事情想说,无奈只能吐出对话手册上的陈腔滥调;脑子里沸腾着各种想法,却只能告诉你‘园丁姨妈的雨伞在屋里’。”
新的选择对于生活方式也一样,你应该摆脱惯性,试试新的方法,不要遵从自己已经养成的习惯。
犁鼻器(费尔蒙嗅器,vomeronasal
organ)。
有时候眼睛看到的,还真不一定就是真实的。
为什么要找跟人类相似的生物呢?也许那个星球上的生物都是机器人,也许他们都是在硅元素基础上建立的生命……你知道人是在什么元素基础上建立的生命吗?碳元素。
既然生命有那么多的形式,也许你身边的一些东西就是生命,只是我们不知道它们是生命罢了。
(基于自身的经验,就像高中政治课本的小故事,画耶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象,而画出来的耶稣和本人无异,如白人的耶稣是白人的模样,黑人的耶稣是黑人的模样)
石头很可能也是生命,只是形式不一样。我们总是想,生命有眼睛、鼻子、胳膊、腿,其实石头是另一种生命。
(植物真的感觉不到疼吗?也许眼睛看不见的,不代表不存在。)
感觉这个东西很奇妙,当你被各种感观所带来的信息淹没的时候,你体会不到感觉的存在,至少是不明显。每当留意一个人的时候,感觉的触角会先出动——哪怕只是一个陌生的路人。
脑细胞有自我意识怎么来的?目前解释就是聚在一起释放电信号、化学信号。如果这就是产生意识的根本,那细菌也能做到。
我们是细菌文明的生物工厂。
(转换过来有点可以想象,我们其实是细微的、缩小的、微观的个体,世界从细菌那头看,就像我们对待生产车间的员工一样,人类世界就是个生产车间,反过来为它们提供它们所需的东西。)
我知道他所说的那些都是建立在一个假定的基础上,但是又依托这部分现实。
问题不在于她想得太多了,或是其他人想得太少了。而对我们来说,未知太多了。
(看了这个似乎更容易开始思考人类为何而存在,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也许我看到的世界本身不是这个样子的。
(没想到我曾经想过的一些问题在这里居然有呈现,看来我并不是个例,以前还以为是些多么奇异的想法。)
我们每个人看到的世界,偏差会越来越大,但是会有所谓的整体价值观在均衡着我们的主观。
(所以又回到了那个问题,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你是人,只能透过人的感官去观察这个世界,而世上人有很多,你只是你自己,所以你也只能通过自己的感知去认识这个世界。我曾经想过,我现在走的这条路是直的,但在别人眼里可能是弯的,一直一弯,只是恰好因为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统一,所以我们在路上遇到的人走的路看起来似乎和你的道路是一样的。就像颜色,也许我口中的紫色和她看到的红色一样,但在她的世界是称呼这种红色为紫色,所以紫色非紫。这在逻辑上似乎也说得过去。)
你在试图用生命中的常识去解释生命之外。但假如真有什么的话,我认为我们是无法理解的,因为目前我们甚至都无法理解生命之外是什么。
你们太喜欢用已知去解释未知了,然后以此为基准来评判。
我们现在的阶段只是某种孕育期呢,甚至我们这个阶段反而被成为死亡呢?
(我们只知道当下,不知道未来。)
人类的逻辑极限。
谁说我们的意识和我们在一个时空了?意识是由我们的身体产生的,但是存在于相对来说比我们的身体更多维的地方。
思想产生于意识。
不管你说什么话题,说到最后全部都会涉及哲学。
你不相信并不能影响客观现实的存在。
尝试着用唯物的角度去理解,瞬间就是永恒。
你会不会觉得这个世界不对劲?一切都好像有问题,但是又说不清到底什么地方不对劲,看不透什么地方有问题。有些时候回若隐若现地浮出来什么,等你想去抓的时候又没了,海市蜃楼似的。你有时候会很明显地感觉到问题不是那么简单,每一件事情、每一个物体后面总有些什么存在,而且你可以确定很多规律是相通的,但是细想又乱了。这个世界有你太多不理解的,就像隔着朦胧的玻璃看不清一样,你会困惑到崩溃,最后你只好用哲学来解释这一切,但是你比谁都清楚,那些解释似是而非,不够明朗。
想象全部都是依托在认知上的,超越不了认知。
应该允许不同于自己的存在。
别人的言语和思维其实很容易影响一个人。
“感知饱和。”例如我们长时间盯着一个字看会觉得那个字越来越陌生……
真正的信仰是不会动摇的,哪怕没有神都不能影响自己的坚定,这才是信仰。真正的信仰,能包容所有的方式,能容纳所有的形式。
有些现象,如果用已知的各种学科、各种知识都不能解释的话,那么对于剩下的那些解释,不要看表面是否很荒谬或者离奇,都要学会去尊重。因为很可能就是真正的答案。但是求证过程一定要谨慎仔细,不可以天马行空。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就在身体周围。有点像气场,个人的磁场。所谓个人的空间,从衣着、举止,到眼神、表情、动作,还有因为情绪造成的体内化学物质分泌,它通过毛孔扩散到空气中,这些都是造成那个所谓空间的因素。
别人在不知不觉中接触了你的化学释放,看到或者听到你的言谈举止,受到了一些心理上的暗示,结果就在感觉上造成了“场”的效果。
而且这个“场”还会传染。当有人感受到后,如果接受这个“场”的存在,情绪上受感染,身体就会复制一些动作、化学信息什么的,说白了就是会传染给其他人。最后某个人的个人空间被大家扩散了,导致一些群体行为。
每个人都能预见一些事情的未来走向,但是因为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也就没办法知道其实那时预见未来。
谁能知道很多事情的关联呢?也许我的每一个想法,其实都是会在未来几天发生的。但是那件事情不发生在我身边,发生在美国、澳洲、英国,我也就没办法知道。而且那件事情要是很小呢?不可能把每个人发生的每件事都记录吧?鸡边记录了,也不可能都汇集到一起再从浩如烟海的想法中找到预见吧?如果那种预见是随机的,那么同样一个人的未来几天,分布在全球十几个人各自的预见中,那怎么办。
很多孩子会和喜欢小孩的人亲近,而疏远不喜欢小孩的人,但这之前不需要交流和试探,为什么?虽然没有过交流,但是孩子总能捕捉到一些蛛丝马迹,直接反馈给自己,形成本能,而且还是在大脑无意识的情况下。
交流就非得说话?就算树说话也不定非得让人听得见,听得懂。
就是那种被关注、被关爱、很满足、很充实的感受。
历史如果仅仅是书本上记载而不是在人心里,迟早会变成传说。
也就是仅存这些纪念性质的标志建筑,让最初的玛雅文化研究者们一直都误以为玛雅人的文明核心是对时间的关注。
如果一种文明的文字其基础符号如果不到40个,那么这种文字后面的语言一定是拼音语言,代表性的拉丁语系;如果一个文明的文字具有100个左右的基础符号,那么就是音节语言,代表性的是梵文;如果一个文明的文字,基本符号高达几千甚至上万个,那一定是表意文字体系的,就像是象形文基础的,代表性的是汉字。玛雅文目前已知的基础符号约800多个,由英国人埃瑞 汤普森整理分类。
玛雅文化的核心是艺术。
太多人在乎功利,而不愿意静下心来做一些无涉利益而真正有意义的事了。
纯粹的空想或者抓住一点似是而非的蛛丝马迹是没有意义的。
一切都清晰干净,头头是道,不但有依据,有按部就班的推理,甚至还有确凿的例子,比专家还专家。这么说吧,我听傻了。
社会的结构在于延续和稳定,在同等一个规则下,既要学会去遵守这个规则,还要在规则中胜出,这个才是精英的标准。
所有的历史、所有的辉煌,绝对不是聪明人创造出来的,都是普通人创造出来的。而聪明人需要做的只是看清问题所在,顺应一个潮流罢了。实际上,那个聪明人即使不存在,也会有其他聪明人取代。但是,那些普通人,是绝对无法取代的。
解释也好,学生观点也好,还是建立在时间不同于空间这个基础上,并没有逃脱出那种认识上的枷锁。
人的很多行为都是用思维预演的,而预演的基础是经验,我们活这些年积累下来的经验。
你的精神不属于物质,却受限于物质。
身处在某个状态,才会对于周边的现状产生一种假定的认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