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侃《水浒传》中文人的命运与社会地位

侃《水浒传》中文人的命运与社会地位

作者: 淤而不染 | 来源:发表于2018-10-21 13:59 被阅读0次

            《水浒传》文人形象研究

                      运城国际

                    七(3)班星空

                        赵一坤

                  指导老师:王富超

    摘要:古时候,人们称文人为周之先祖。《诗经-大雅-江汉》:“告于文人。”毛传:“文人,文德之人也。”三国时,曹丕的《吴质书》:“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这时文人被人们定义为读书能文的人。文人的概念也是与时俱进的,《水浒传》是失败的“文人起义”文人社会地位很低,除了通过“考”升官,也只有起义了,可起义后以许还想当官或为国家做贡献。

    关键词《水浒传》、文人、命运、社会地位、心理

    一、文人心理结构简述

    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处于相似生存状态的人的群体往往有着相似的心理状态,而且,在我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知识分子阶层在社会中的位置以及它与社会其他阶层的关系非常相似。这种相似反映在封建时代文人心理的各个方面,对他们的“业余”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要准确理解隶属专制社会形态的各类作品,从文人心理结构入手无疑是一条值得我们重视的途径。

    所谓文人心理,是指作者依附于统治阶层并处在其边缘,在试图以非暴力方式获取政治与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形成的精神状态,其结构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在上述过程中形成的成功或挫折体验;来源于社会底层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与统治阶层直接或间接的交往中获得的经验和个体感受;与其个人背景及生存特征有关的特性因素。无论是达济天下,还是穷善己身,无论是“居高声自远”,还是“露重飞难进”,都可以说是这种心理的反映。

    二、《水浒传》中典型的文人

    梁山的创始老板、第一任CEO王伦,最初“是个不及第的秀才,因鸟气,合着杜迁来这里落草”。看来,王伦读过一点书,高考落榜,又有点江湖气质,在社会上碰了壁,很不如意。和杜迁两人曾经投奔“柴大官人”柴进,又得到了柴进的一点资助,在梁山拉了一批人马,搞了点“实业”。王伦较早地进入这个行业,当时市场竞争还不太激烈,先发优势让王老板很快占据了地利——水泊梁山,并逐渐建立起在局部市场的优势地位。这个状态基本上达到了王老板的想象极限,因其很清楚自己的驾驭能力。虽然没有表现出来,但小富即安、忙里偷闲倒是真的。也正是在这种思维和心态支配下,企业人才结构基本上维持着初创期的状态,多年没什么变化。王伦和几位亲信维持着山东市场老大的位置,眼下的小日子过得还算滋润。

    吴用在梁山中有极为重要地位,说含蓄的社会内容极丰富,也是值得研究的文人。吴用是个三家村学究,只是区区乡村教师。但是吴用混的很好,在江湖上有自己的名号。他还注意维持本地关系,与晁盖有很好的交情。从这可以看得出吴用不是安分守己的人,他“智取生辰纲”,诱“三阮”入伙,完成“七星聚义”等。可是,如果吴用没有落第,也许的梁山的结局会为之改变。

    三、王伦

    施耐庵写《水浒》,每个字都是微言大义。王伦的绰号“白衣秀士”,绝不是这么简单起的。历史上真实的王伦,外号其实是“黄衣秀士”。

    《宋史》里面有记载,当时在沂州(今天的山东临沂东南),确实有个王伦造反。虽然人数很少,只有几十号人,后来也只发展到几百人,但是,很有声势。根据欧阳修的记载,这个王伦“打劫沂、密、海、扬、泗、楚等州,邀呼官吏,公取器甲,横行淮海,如履无人……其王伦仍衣黄衫。”众所周知,“黄衫”不是随便穿的,只有和皇家沾点边的才能穿黄衫。这个王伦,本事和实力不大,口气和野心却不小,公然与朝廷叫板。

    施耐庵把王伦从“黄衣秀士”改为“白衣秀士”,一字之差,两者的胸襟、气魄、格局、眼界,高下立判。既然只敢穿“白衣”,王伦日后的事业,注定大不到哪里去了。

    性格与命运常常是密不可分的,王伦的心胸狭窄,也证明了王伦为何被林冲火并。其实当时的排名制就以为王伦以后被火并埋下了伏笔。排名制的最大好处,是山寨的等级秩序一目了然,高低贵贱,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但是,这种排名制度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排名的依据,是按资历,还是按能力,甚至是按到山寨的先后?这一点无从体现,而曾为80万禁军教头的林冲,座次竟然在武艺平常的杜迁、宋万两人之下;二是过于僵化,按照这种排名制,资历决定一切,排了座次以后,就不能随便调整,来得晚的,本事再高、功劳再大,也只能屈居人下。

    王伦起初不肯接纳林冲,他的算盘很简单:“我没十分本事,杜迁、宋万武艺也只平常。如今争添了这个人,他是京师禁军教头,必然好武艺。倘着被他识破我们手段,他须占强,我们如何迎敌?不若只是一怪,推却事故,发付他下山去便了,免致后患。”在杜迁、宋万、朱贵的劝说之下,王伦也只好暂且收起叶公好龙的本相,勉强接纳,但心里总是担心着水大漫过桥。

    林冲为取《投名状》,与杨志大战一场,当时杨志与林冲打的不相上下,可心胸狭隘的王伦却将杨志留了下来,显然,王伦又另有想法。王伦把杨志留下,是想让英雄与英雄两败俱伤,书上是这样描写的:“酒至数杯,王文心中暗想:‘若林冲留下,实形容的我们不济。不如我留个人情,并留了杨志,与他做敌。’此刻,王伦的继贤妒能的丑恶在人们面前揭示的淋漓尽致。

    四、吴用

    吴用是上梁山最主动积极的。当初晁盖咨询他劫不劫生辰纲时,他完全可以置身事外,不淌浑水。就算想借机捞一把,他也可以躲在幕后,不必抛头露面。结果他主动冲到前面,比白日鼠白胜都更暴露。劫生辰纲那六人,不过是为了富贵,而吴用,完全是为了造反!富贵到手,晁盖等人不知何去何从。而吴用早有谋划:上梁山。这不是为钱了,这已经是玩命了。吴用是要钱不要命的人吗?非也。不上梁山,象吴用这样足智多谋的人,取功名富贵如探囊取物,前程远大。至于钱嘛,哪里弄不到许多?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上梁山是吴用深思熟虑的结果,是他人生最高价值之体现。

    吴用深刻认识到读书人在这个社会毫无价值,毫无地位,所以才会作出这个选择。上梁山前他并没有遭受什么重大的人生挫败。然而上课堂带着兵器,是随时准备玩命了。 他得是有多不顺、多郁闷?看来逼上梁山的不止林冲一人。我们这个社会,嘴巴上天天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其实知识分子没有任何价值地位。

    上梁山之后,吴用有许多机会逃跑、夺权,但他坚定地做他的反贼,不贪财不贪色不贪权。攻州夺县,尽逞己志;杀伐决断,唯求舒心。

    招安以后讨伐大辽、田虎、王庆、方腊,吴用也有机会跳槽、远遁,连樊瑞、马灵、朱贵等人尚且知出家修仙,吴用头脑何其够用,为何非要紧跟宋江,自缢而死?这也与文人的心理有很大的关系。

    五、总结

    《水浒传》两大知识分子---王伦、吴用殊途同归。文人不能做领袖,“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文人的智、附庸、心胸狭隘等性格在施耐庵的笔下,体现。

    六、参考文献

    [1]施耐庵.水浒传[M]1济南:齐鲁书社,19921

    [2]吴中杰1文艺学导论[M]1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

    [3]施耐庵1金圣叹评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1

    [4]汤纲,南炳文1明史(下)[M]1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5]段德明1水浒新鉴[M]1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1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侃《水浒传》中文人的命运与社会地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hjb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