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中做了经典论述,所以文人并不是生活在象牙塔中里的, 他们的命运从来与政治息息相关,无论你是匕首投枪党,还是鸳鸯蝴蝶派,都不能超脱。邓拓、吴晗、廖沫沙这样的“三家村”才子自不待言,就是张恨水这样的风花雪月文人,也不免忧惧而亡于文革的滚滚抄家洪流之中。田家英说得好,“莫道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处血斑斑!”现代如此,古代文人也是如此。
据《中兴诗话》记载,南宋淳熙年间,历经劫难,刚刚在杭州安顿下来的宋高宗赵构乘御舟泛西湖,船过断桥时,见岸边的酒肆屏风上题有一首《风入松》词,词云:
一春常费买花钱,
日日醉湖边。
玉骢惯识西湖路,
骄嘶过,
沽酒楼前。
红杏香中歌舞,
绿杨影里秋千。
暖风十里丽人天,
花压鬓云偏。
画船载得春归去,
余情付,
湖水湖烟。
明日重携残酒,
来寻陌上花钿。
高宗看了,称赞良久,询问此为何人所作,当他获知作者是太学生俞国宝时,笑着说:“明日重携残酒一句未免寒酸,应改为明日重扶残醉,即日予释褐!”所谓“释褐”就是去掉平民的布衣,也就是要让他当官。
俞国宝的这首《风入云》记录在《绝妙好词笺》中,但“残酒”并未改成“残醉”,说明原文就是如此。就词而论,赵构的改动的确棋高一着,“残醉”比“残酒”更有诗意,更具意境。可是赵构如此欣赏这首词,并亲自位之润色,并非只为显示皇帝的才学,想给天下文人作个“一字之师”,而是有政治目的的。因为劫后余生的赵构此时最需要的是安定巩固他的小朝廷,安安稳稳地做他的儿皇帝,所以他希望文人歌颂歌舞升平,借此麻醉人心,让人们忘却北方的故国河山和金人奴役下的人民,帮助南宋小朝廷苟安于南方的残山剩水之间,这首词正合了赵构此时的心意。
论才情,俞国宝这首《风入松》写得相当洒脱,十里西湖,风光旖旎,买花沽酒,怡情悦性,正暗合了赵构此时的心意。他笑“残酒“不免寒酸,其实是嫌俞国宝点缀升平尚有不足,而俞国宝却因此交了好运。
宋代的太学生因生平受圣人思想熏陶,所以除了吟风弄月外,还是颇有些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的,动不动就要针砭时弊,搞“伏阙上书”,在统治者眼里,他们就是一帮不安分守己的麻烦制造者。
当金人兵临汴梁城下时,以陈东为首的太学生们就投笔从戎,以身报国;他们请愿的请愿,参战的参战,很有感召力,得到了广泛支持,陈东也因此声名鹊起,烜赫一时。然而,这却让本是惊弓之鸟的赵构感到了不安,生怕威胁了他的统治。
南渡后,迫于陈东的声望,赵构只得封了他一个官位,可陈东却连续三次上书,积极主战,请罢奸臣。这就大大地犯了赵构的忌,连大将岳飞都因此而死,遑论一介书生?结果被找了个借口杀害了。后世史家评论:“东未识纲,特以国故,至为之死。”
同为太学生,俞国宝鸿运高照,而陈东不得不死,这都是政治使然,可见,即使在封建时代,文人的命运想与政治脱离关系,也是不可能的。

网友评论
什么样的国家政治,对应什么样的文人命运。
什么样的文人命运,对应什么样国家政治和国家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