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照顾的患者到成为陪护照顾病人的角色转变前后不超过十天的时间。
对于患者和患者家属这两个角色在这短短的半个月不到的时间里分别深度体验了一把。
以医者服务对象患者和亲历医患之间的陪护的身份来住院看病,对于医者家属可谓是换不同角度来更全面了解医者和患者,以及医患关系这个热点话题。
因为是在另一家医院,那么看问题就会具有较强的客观性。
记得第一次发病身为患者到急诊科候诊,在咨询台碰到一个小姑娘正在用非常不友好的态度呵斥着一位年老的咨询者。站在一旁等人的我当时没忍住,笑着对小姑娘调侃了一句:会笑的女孩子运气一般不会太差。当时被陪同我的老伴儿说教:“导医的个人素质在那里,你别多事。”我不以为然,虽然她们不是医者,但是,患者并不懂,会把她们的表现算到医患关系中。再说,这些年轻人虽然素质参差不齐,但是大多数还是懂得好坏话的。果然,冷眼旁观,刚刚态度不友好的小姑娘在我调侃之后对待后面来咨询的患者态度明显平和多了。
第二次,以患病家属的身份住进医院。病人入院第一天不管三七二十一,就一头雾水地“被消费”——一个包含手术后所有日常用品的一个套装。当时有一点对这些貌似医院工作人员身份的人的强硬态度所激怒,整个一个“不由分说”!旁边的孩子以“到一个地方就遵守它的游戏规则”为理由制止了我的冲动。
包括手术后第三方入驻的护工团队和个别管床护士连番轰炸式强令性要求另加费用请护工的行为都让人心生反感。
事实证明术后套餐也好,请护工也罢其实都是非常有必要,也是为患者着想的。只是她们表现的形式着实让人有所不爽,甚至容易产生反感。
冷静下来一想,医患之间很多矛盾真的是缺乏沟通和人员素质造成的。
但是,这些院方通过第三方聘请的导医和护工严格意义上来说真的不算医者,他们的素养更不可与真正的医者同比。而这个群体往往都是冲在医患交接的第一线,试想,是不是很多患者在入院的最初就因为这些元素心里首先就憋着了怨气,最终却把这股气发在真正意义上在全心帮助你的真正的医者身上,这种怪圈也会让那些救死扶伤者一次又一次被寒心。长此以往,导致医患关系愈来愈复杂呢?
医患关系恶劣演绎到后来让救治者和被救治者都沦为弱势群体,这种双方都落不到好处的局面,不就是两败俱伤吗?
医患关系既能体现人的认知程度的高低,也是人民整体素质的体现。
网友评论